什么是边界感?当你和一个人交流相处时,你们之间都各设置了一定的心理安全距离,比如我的心理安全距离长为1米,当你靠近我少于1米时我就会感到被冒犯;当你远离我超过1米时,不免又觉得我们的关系很生疏;当你在1米~1.2米间时,我会觉得你很懂我、尊重我给我如沐春风的友人之感。当然,这个1米不是物理距离,而是我根据对自己、对你、对当下交流的话题而人为自主设置的社交距离。
当你懂得边界感的定义后,作为社会人的你就不容易变成行走的巨婴。什么是巨婴?心理学家武志红打过一个比方说:“有些人虽然长大了,但心理上还是一个婴儿,这样的人就叫作‘巨婴’。他分不清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拥有巨婴思维的人在工作生活中其实并不罕见,有的人会以他的事情为优先级认为你的事情要让位于他的事情,有的人觉得借了你的东西就算到时未还你也不应该怪他而是彰显你的大度,有的人一旦你不满足他的需求他就会记恨你到处向人宣传你的不近人情等等。其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分寸感,做人做事没有分寸感就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继而不想和这样的人交心、交流。所以作者也说,关系再好,也不能越界。无论你们是伴侣还是家人,是朋友还是同事,减少不必要的摩擦就要求社交中的每个人都守好自己的边界感也尊重彼此的边界感。
作者说,边界感的本质,是对所有权的认知。但是,有时候实体实物的所有权是很清楚的,时间、隐私、权利...这些无形的东西的所有权却难以分清。最显著的例子是“领导不走你不走”的职场无效加班文化,这是一场服从测试。原则上说,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并没有错,如果有工作需要加班加一下班也应全力做好,但是有的时候其实事情都做完了并没有什么工作要做了,可是这个时候你的领导不走,你敢走吗?然后你就会发现,挺多办公室都是如此,明明下班时间到了甚至过了,但是大家都还整整齐齐的。大家在等什么呢?在等谁的这句话“还在加班呀”?在等谁们的纷纷议论“他们工作好忙的”?就像有的人加班总会发一些看上去不痛不痒的文案或配一些毫无关系的图片,若有似无地点出“我就是勤劳的打工人”,收割一波点赞后不仅感到加班都变得轻松了,而且似乎笼罩了一层被更多人认可或称赞的光环。但是总有人不在乎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只感到自己的时间被蚕食,自己只能眼睁睁看着边界感被挤压。但是神奇的是,这种现象在我所在的单位很少见,我感受得更多的是大家对于工作都带着强烈的主动担当意识,对于加班压缩边界感的看法很少。我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5·8”讲话提出的五个坚持。2014年5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办工作时提出了“坚持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坚持高度自觉的大局意识、坚持极端负责的工作作风、坚持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坚持廉洁自律的道德操守”的“五个坚持”要求。这个团队让我感受到年轻人的实干担当或锐意进取,我很荣幸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向他们学习,也要做的越来越好呀。
回到写这些文字上,我和作者拥有同样的观点。我有表达和写作的权利,但我没有让你接受的权利,所以我并不会要求你一定要采纳我的观点,这是我要做的不越界。因为我没有办法决定你要怎么做,你我都只能按照自己奉行的价值观去为人处世。不过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这个世界的人与人之间仿佛总能在相处上匹配得当,或者说人与人之间总是有天然的弹性在缓冲紧张的关系。哪怕你是巨婴,好像也有人能容忍的下,哪怕你是圣母,也并不见得每个人都敬奉你。这么说来,边界感的定义只是为了让你朝着符合大多数、符合更传统的道德标准去行事,如果你根本毫不在乎他人的议论或指点,你就无需设置边界。边界就和规则一样,是给守边界、守规则的人准备的。但是,我是一个尊崇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守好自己的边界感、尊重他人的边界感并行不悖,至少我自己会过得开心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