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人物”是为漓江版“丝路译丛”作者群所开的系列专题。“丝路译丛”的作者来自俄罗斯、法国、乌兹别克斯坦、美国、意大利等国,都是世界级的东方学专家和丝路艺术史家,每一位都亲身参加国际考古队在中亚五国联合国遗址的挖掘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见证了玄奘之路宝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补了最近十年世界丝路学的空白和疑难。他们都是国际学界公认研究丝路的权威学者,文章是历年国际会议上的代表作。
马尔夏克的新书《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已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当初编辑向译者毛铭讨要马尔夏克照片时,她搜罗一圈,无奈地告知:“马尔夏克不爱拍照,突然去世后,战友们在写纪念文章时才发现没有合影、没有彩照……”最后书中用了下面这张照片。马尔夏克在瓦拉赫沙红厅王子骑象猎豹壁画前的英姿,令人可以想见其生前风度。
中亚考古之父:马尔夏克
2006年7月28日,马尔夏克教授在他从事考古工作的片治肯特场地去世,按照当地的习俗,于当天埋在他长年从事考古工作的遗址旁。十年后的今天,漓江社首次引进马尔夏克著作的中文简体版,以纪念这位“中亚考古之父”。
在马尔夏克教授生命的最后岁月,疾病总是伴随着他,甚至几度住进医院。但他始终渴望着重返古城主持每年夏季的新一轮发掘,而这种渴望,总是一次次救活了他。他说,在片治肯特遗址上呼吸着沙漠空气时,他的身体总是处于最佳状态。然而死亡突然降临,把他从场地上带走,他的身躯长眠在了他心爱的这个千年古城遗址。
【一】
中亚艺术史独一无二的解读者
马尔夏克,中亚艺术史独一无二的解读者,已经向国际学界奉献出了大量关于粟特文明的学术著作。其学术涉足领域之广,令业界景仰。其最主要的学术成就在中古粟特学的两大领域:一是粟特壁画和雕塑研究,二是粟特东方式金银器研究。
“让我们在粟特版图上圈出三个艺术中心:布哈拉古城的瓦拉赫沙宫殿,撒马尔罕古城的大使厅,撒马尔罕以东六十公里的片治肯特古城。”
“在亚洲艺术史上,中亚是一个独立艺术王国。这些各自独立的艺术流派,分别兴起和演化于不同的绿洲城国,但是并非艺术孤岛。这些流派一直处在与外界的文化互动中:与拜占庭、波斯、印度、中国及突厥草原。”
“片治肯特古城对于考古界科学界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要比她在粟特文明史上的地位更伟大。作为一个古城,她被考古学家们翻遍了每一块砖头。关于片治肯特古城的发掘报告和学术研究,六十年来如雪片纷飞。”
——马尔夏克《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
伟大的粟特学家马尔夏克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亚考古学和艺术史,以及欧洲中世纪和东方的金银器。他在这些方面发表了大量的论著,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于我们今天认识粟特本土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个高大的学术伟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有多么丰厚,他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人物,他的论著也值得我们努力学习。
——荣新江
在这片考古场地上他曾经奉献了五十年的青春和热血:作为考古发掘者,也作为中亚和波斯艺术史独一无二的解读者。他也是波斯和中亚金银器领域的权威专家之一。简而言之,他是一个独特的学者,学问领域如此之广,从地中海地区伸展到中国。
——乐仲迪
【二】
生平:守望粟特文明五十载
(1933—2006)
鲍里斯·马尔夏克((B.I.Marshake)1933年7月9日出生于苏联列宁格勒(今俄罗斯圣彼得堡)。1956年获得莫斯科大学考古学的硕士学位。1965年在列宁格勒考古研究所毕业,获得考古学博士学位。1956—1958年在杜尚别的塔吉克斯坦科学历史所从事研究。从1958年开始,任职于俄罗斯国立冬宫博物馆。自1978年开始,担任该馆中亚和高加索部主任。从1954年开始,马尔夏克不间断地参加片治肯特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1978年起担任考古队领队,每年夏秋都到这里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壁画和雕像,并揭示了这一古代粟特遗址的面貌。
马尔夏克教授生前曾是法国文书和碑铭学院的外籍会员,美国考古学院的荣誉会员,大英皇家亚洲学会的荣誉会员,罗马中东和远东学院(今改称意大利非洲和东方学院)的外籍会员等。他曾获得法国文书和碑铭学院颁发的葛尔旭曼奖章,塔吉克斯坦颁发的友谊奖章,俄罗斯颁发的终身成就奖章等。
【三】
丝路魔法师:荒芜的沙漠瞬间绽放神采,静穆的建筑立刻有了生命
马尔夏克教授身上的魔力是能够让千年尘埃中的往昔复活,带给他笔下和课堂上的图像以生命。他的严谨学养如同一棵大树,扎根于深厚又宽广的知识土壤,同时又因为生动的想象力而闪闪发光。
考古队的战友、纽约大学古代学院教授乐仲迪回忆:在俄罗斯,马尔夏克一路上给她指点圣彼得堡王子贵族们曾经的宫殿,指点出那些建筑的庄严特征,告诉她每一幢宫殿的尊贵用途——如今这些建筑变成了公共图书馆,还有孩子们放学后的聚会中心。在那一刻,这些房子瞬间在眼前活了起来,演绎着华丽的罗曼诺夫王朝和十月革命之后的悠长岁月。
马尔夏克曾在《粟特艺术的传奇、童话、寓言》一书卷尾写道:“我能预见到在这个时代我的想象力过于生动活泼,将会遭致评论家们的诟病。”
【四】
“娜娜女神”继续守护:马尔夏克从未离开
从1954年到2004年五十年的沙漠古城挖掘,幸运的是,马尔夏克教授每次下场地都有夫人瓦伦蒂娜的陪伴;遗憾的是,马尔夏克过早长眠于他守护了五十年的中亚热土。他的夫人瓦伦蒂娜·腊丝波波娃博士还仍然坚守在遗址,继续着他未竟的事业。
译者毛铭在《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的译后记中写道:
“2006年7月,马尔夏克教授积劳成疾,在他挖掘了五十二年的片治肯特沙漠场地去世,然后被埋在了中亚热土。这之后十年来的夏季,夫人瓦伦蒂娜·腊丝波波娃依旧回到片治肯特场地继续发掘,绘有郁金香壁画的宫殿在此期间出土;守护着离爱人不远的古城,瓦伦蒂娜才稍感慰藉。
“马尔夏克教授和瓦伦蒂娜博士站在一起时真如同‘神雕侠侣’:如果说热爱研究盔甲和佩剑的瓦伦蒂娜是英姿飒爽的骑狮娜娜女神,那么马尔夏克教授就是三头四臂、托着骆驼、带着温和笑容的战神维拉士拉格纳。
“在考古场地上年轻人都喊马尔夏克教授‘伟大的俄罗斯爸爸’。每年到了6月中旬,马尔夏克教授就在片治肯特场地,张开怀抱等着我们。康马泰、卢湃沙、影山悦子和笔者,都在场地上跟随过马尔夏克教授。
“刚去的时候放眼一望,满目是沙土里高高低低的夯土疙瘩,谁不是心中一片迷茫;终于在俄罗斯爸爸的指点下,废墟幻化成了宫殿、要塞、神庙、葡萄酒坊、铁匠铺、驴马市。‘初夏的窗户开着,一大枝海石榴花在姑娘临窗的墙上盛放着’,马尔夏克教授望着未经烘焙的泥砖上的壁画残片,如此诗意地描述。那是武则天时代风靡长安、洛阳的海石榴花,最早样本出现在片治肯特古城壁画上。
“十年前考古队员们一夜之间,失去了我们共同敬爱的父亲,如同苍茫的暮色长久笼罩住了四野。我们沉重地蹲在沙土上发呆。翌年夏天我们再回到片治肯特,泪眼相对,空气中似乎还带着马尔夏克教授的呼吸,沙土里还含着马尔夏克教授的笑声。长风穿过黄沙、带着悲凉。马尔夏克教授一直在燃着圣火、满是葡萄树荫的天国遥望着我们,我们含泪前行。
“十年来,马尔夏克教授的电邮一直没有关闭,好像我们在往天国寄信一般,在冥冥中渴望听到他的回音,——是瓦伦蒂娜在用邮箱回复着大家的来信。没有什么能让我们更好地回到有马尔夏克教授父亲般温暖的空气里去,除了把他的文字一行行译成中文。译者在此过程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他幽默的笑语、柔和的眼神。黄昏的落日柔嫩如蛋黄,久久挂在片治肯特古城废墟的地平线上,清凉的沙漠风吹拂着紫花苜蓿和鼠尾草,塔吉克工人们欣欣然在都塔尔乐声中起舞。马尔夏克教授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今天他又回到中国读者的中间。”
丝路辉煌的见证:马尔夏克历年著作列表
详见《突厥人、粟特人与娜娜女神》
作者:(俄)马尔夏克著;毛铭 译
出版社:漓江出版社
包装:平装
字数:120千字
图幅数:100
印张:15
页码:240
开本:960mm*690mm 1/16
定价:38.00元
ISBN: 978-7-5407-7819-4
出版时间: 2016年11月
本书是《丝路译丛》的一种,是马尔夏克在2003—2006年夏带领联合国中亚考古队分别在撒马尔罕和片治肯特场地进行挖掘的考察结果。全书阐释了中亚粟特古国异彩纷呈的文明,以及粟特商旅在丝路历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作者以“开启粟特艺术的钥匙”一文开篇,论述了粟特古国的文明和艺术传统,粟特的历史和社会构成,以及粟特与拜占庭、波斯、印度、中国及突厥草原等外界文化之间的精彩互动。书中还有两篇文章是马尔夏克夫人腊丝波波娃著(或与马尔夏克合著),堪称夫妇俩在片治肯特考古五十多年的合璧之作。作为粟特学、丝绸之路的顶尖考古专家,马尔夏克此书涉及当今世界丝绸之路文化研究的最新考古发现以及最新成果,填补了相关领域近十年的空白。
丝路译丛
“一带一路”重磅文化成果
云集丝绸之路考古名家
揭秘中亚古国文明
《丝路译丛》已出版三种
1999年到2007年间,联合国考古队在中亚五国和印度北部“玄奘之路”上收获重大发掘成果:数百尊佛造像,两万平米壁画,足以再造一个敦煌;同样的八年,中国北方陆续出土中亚来华粟特人在北朝的墓葬文物,其数量与精美度百年不遇,且和“玄奘之路”海外成果遥相呼应;近年丝绸之路国际会议上,欧亚各国学者纷纷把上述两批文物糅合分析,取得里程碑式的学术突破。这些在中亚、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的重要考古发现,对于丝绸之路历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学术价值。
“丝路译丛”的作者来自俄罗斯、法国、乌兹别克、美国、意大利等国,都是世界级的东方学专家和丝路艺术史家,每一位都亲身参加国际考古队在中亚五国联合国遗址的挖掘工作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见证了玄奘之路宝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补了最近十年世界丝路学的空白和疑难。他们都是国际学界公认研究丝路的权威学者,文章是历年国际会议上的代表作。此系列丛书中还配有大量插图,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画、佛像、珠宝,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实为丝路研究的佳作。
——徐文堪(复旦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员,《汉语大词典》总编纂)
“丝路译丛”内容涵盖中亚五国丝路考古最新成果,提供了大量一带一路的文化情报,揭秘了一带一路上的许多历史悬案,是一套近年罕见的学术翻译著作。该丛书以丝路沿线地域为经,以文化交往为纬,钩织出不同民族、文明类型及其相互影响的历史状况,展示了欧亚大陆文明碰撞与交融的壮阔历史场景,以飨急需了解海外丝路研究动态的中国读者。全套书视野宽阔、史料丰富、分析深入,打破了过去传统的画地为牢、自我隔离、脱离时代、故步自封的旧习,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吸纳了新鲜空气。
——葛承雍(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