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志者立长志,无志者常立志”,一直以来,我都是那个“常立志”的人,直到最近我才发现“常立志”并不是“无志者”的代名词,比起被自己的“鄙视”吓倒,有勇气重新开始才是更可贵的。
1
简单一点,更容易开始。
我是个特别擅长做计划的人,同时也是很难执行计划的人。我爸说的一点都没错,我一直在给别人做计划。上中学的时候,我曾花一整天的时间用a3纸手绘了一张周作息时间表,具体到哪个时段刷牙、哪个时段读古文、哪个时段写日记……执行两天就乱了节奏,吃饭时间晚一点,其他事项都要相应推迟,接电话、家里来客人等突发情况接连出现,眼看精心准备的计划变成“做不到”的铁证,我懊恼至极。当我准备把计划扔掉的时候,却意外被班主任发现,当作礼物送给了他的女儿。滑稽的是,后来他女儿考上了重点高中,老师还特别来感谢我:“我家女儿说,你那个计划帮了不少忙。”我哭笑不得。
我错就错在,计划设计过于复杂琐碎,连自己都记不住,根本不便执行。明知自己注意力不集中,却想一口气吃个胖子,可瞬间变成另外一个人,哪那么容易。
2
习惯是个概率概念。
后来,我还做过不少计划:每天六点起床,每天做100个仰卧起坐,每天写一篇文章,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天放下手机专心陪孩子一小时,每天朗读一篇散文……注意,那个频繁出现的词——“每天”。
百度百科对于“习惯”一词给出的解释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哎呀,干嘛非觉得不是“每天”就不叫习惯呢?太生硬了,温柔点说,似乎对自己太过严苛了。你看,连简书“日更挑战”都存在复活卡好吗?
“习惯是个概率概念”,这是我在习惯养成方面里程碑式的发现。在第一周只早起了两天的情况下,我能满怀信心地投入下一周的早起计划,于是,有了一周四天、六天。比起以往第三天迟了就果断放弃的破罐破摔,这种慢悠悠的努力似乎实惠多了。
3
拖延症不是病,只是一种焦虑的心态。
“拖延症”存在的普遍性可以用“十人九拖”形容了,身边到处都充斥着拖延症的焦虑氛围,相信以“不打针、不吃药,无痛苦,三招根治拖延症”为题写一篇网文,关注度一定不会低到哪去。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乐于给别人, 特别是给自己,贴上“拖延症”的标签。其实,很多人只是“不到最后不着急”、“不到最后没灵感”,说白了,心里有谱,这种拖延并不会产生什么实质性的不好的后果,那大家焦虑个什么嘛?拖延不是病,总焦虑才会生病。
不过,如果实在克服不了焦虑,那还是克服拖延吧?注意,自己没病,别还没开始,就想着自己“一定会拖”,让你干活,又不是让你体检。看,10件待办事项是不是一大半都已经完成了?对,一件一件来。
4
不是所有的“坏习惯”都是绝对的坏习惯。
电影《门徒》里有一句经典台词:“有人买才有人卖啊”。抛开他违法乱纪不说,这话本身是没毛病的。
都说长时间玩手机不好,那要看怎么定义“玩”了。除了对眼睛不好对颈椎不好我信,我们愉悦身心了,获取知识了,增加见识了,生活便捷了,找到志同道合的队伍了,这样看,也没有特别不好吧,要注意看主流。
都说熬夜不好,可有些夜是被动熬的,好不好都得熬。还有些是主动熬,看电影、玩游戏、写文章……如果你乐在其中,身体又允许,适当晚些也未尝不可。只要别一边熬夜一边后悔就好。(注:得不到家人支持的不在此列)
了解自己,从容生活。养成好习惯,可疾可徐。
自己熬的“毒”鸡汤,毒性未经临床验证。我干了,你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