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书店之所以不死,是因为世界上一直都存在着那么一群人,在心中坚守着一个有关独立书店的梦想。
无论是对于卖书的一方还是买书的一方,独立书店在中间都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承载双方精神重量的载体,一个可以共享和具体表达独立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场所。
这些坚守着独立书店梦想的人,大体上都曾经这样想过未来某一天开始的书店生活:一座城市角落里用前半生积蓄购置的百平米空间、通透的落地窗、临街一侧窗台上摆放的绿色植物、挂在门上被风带动而响动的风铃、个性又不显张扬的展示橱窗、错落有致的店堂布局、宽大而洁净的咖啡台、点缀在书架旁的创意饰品和表现了店主个人品味与兴趣的各类图书……
似乎,上述对于一种书店生活的想象与描述,代表了典型独立书店的一般外在特点,而在这些外在特点的背后,无一例外表达着人们对于一种精神存在感的追求与渴望。
独立书店与传统连锁书店或大型图书超市的根本区别在于独立书店贩卖的不仅仅是装订成册的那一沓纸,还有那沓纸背后表达了书店主人自身大部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精神附加属性。也就是说,这里所贩卖的图书都是带有一个独特灵魂标签的。
第一次在记忆中形成独立书店概念是在1998年好莱坞拍摄的电影《电子情书》中,这部电影除了让我更加痴迷于汤姆汉克斯和梅格瑞恩的精彩演技,还让我记住了电影中那家位于纽约Upper West Side街角的书店——The Shop around the corner。很显然,这家书店具备了一家独立书店的所有外在特征,例如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面积不大但书架摆放别致的图书展示空间、举办小型读书会和非著名热销书作家签售活动、使用自主设计的包装袋、提供免费糖果,并且只经营儿童读物等等。而从购书者角度出发,选择这家书店便有了以下几点理由:一是它提供专业儿童读物销售的书店,在一般大型书城买不到的儿童读物,或许在这里能够找到;二是曾经在这里央求父母为自己买书的孩子也已经成为了父母,凭借儿时自己对于这家书店的好感,发展成为选择这家书店的首要情感因素;三是孩子喜欢在这里,有免费的糖果吃,可以和其他的孩子一起听故事。这恰恰印证了前面对独立书店所下的定义,这是一个可以共享和具体表达独立个体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场所,在书店的经营过程中会逐渐的聚拢起一部分拥有与该书店相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忠实读者,说的俗气些,构成了书店的利润来源。
第一次真正体验独立书店是在2008年的春天,地点在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附近的一家光合作用连锁书店,人物是我和另外一个大学里面最要好的朋友。那天我们选择了一张临窗的木桌,窗外的阳光可以直射到木桌子的表面,进而将木桌表面的纹理映刻的分外清楚。我和他各点了一杯不算廉价的咖啡,咖啡的热气升腾起来,迅速地我们的周围便被咖啡特有的香气所笼罩。除了片刻的闲聊,其他更多的注意力都在各自手中的书中,我依稀记得那是一本外国作家撰写的葡萄酒品鉴知识。那时那刻,书店的人不多,一首接着一首叫不上来名字的爵士音乐在播放,于是在充满情调的音乐背景下、在温暖的阳光中、在咖啡的香气里、在一部小众格调作品的字里行间,我发现了生活中的一种闲适,一个让自己的精神得到片刻休息的空间。要知道,在世界上的同一时刻别人都在为了物质、金钱、名誉、地位,为了获得生存的一方空间而争得你死我活,暂时逃离享受片刻的宁静是多么奢侈的事情。但是,它的美妙让我们的内心在不停喘息中永远没有停止追寻它的脚步。这些独立书店的存在,除了具备共享我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功能之外,还扮演着精神流浪者的临时收容站。当我们日趋变成一个物质富足的城市生存高手,就越会对内心越发显现的贫瘠产生更多精神需求。
第一次真正关注独立书店,是2009年的春节前后,北京有个叫做单向街的书店引起了我的注意,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它每个周末组织的文化沙龙活动,探讨的都是艺术、哲学与生活一类的题目,好几次都有强烈的冲动想耐着性子多次转车从位于北三环的家中赶过去,却最终都因为距离而没有实现。正如单向街书店在自己的网站里面所写的那样,一家好书店、一份好杂志、一个好沙龙、一套好丛书、一群好玩的人、一股不消退的朝气……七年前,当单向街创办时,我们期望它成为中国公共生活中清新而令人尊敬的声音。虽然,这七年间我没有去过一次这家书店、没有在这家书店买过一份杂志、听过一场好沙龙、买过一套好丛书、见过一个好玩的人、没有感受到那股永不消退的朝气,但是在灵魂深处,我有着对于这家书店的向往,冥冥之中的一种归属感驱使我时刻在关注它的一切。我始终期待着,在某一个安静的午后,沏上一杯咖啡,在落地窗前,捧一本书安静的读、亦或是仅仅从每一个暑假走过,闻着每一本书不一样的味道。我心中的那个书店的梦想,会在那一刻如坠入土壤的花种静静地开出美丽的花朵。
第一次听到全国性多家独立书店出现倒闭狂潮是在2010年从大学毕业以后,光合作用、第三极、风入松,一时间听过的没听过的名字在脑海中汇成了一个结论,原来在我生活的城市,竟然有着那么多家独立书店。而伴随着它们的陆续倒闭,最让人惋惜的是那么多有着不同精神属性的灵魂避难所在现实面前的无力,让人有了更为恐惧的一个疑问:有一天,是否全世界的独立书店都会因为无力承担高额的运营成本而彻底消失?亦如早几年人们对于纸质媒体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产业消亡的大讨论。碎片化阅读方式、电子阅读器的广泛使用、网络社区的新闻传播模式,无不打击着传统媒体产业,似乎迟早有一天报纸、杂志和纸质书籍会停止印刷,真正退出历史舞台。那一天的到来,是否就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可以最大程度忽略精神需求、只追求物质化要求和资讯直取的时代?那一天的到来,是否说明人类不会再有内心的小情绪?不会再有凭窗观雨的小悸动?不会再有所谓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文艺小思绪?虽然不可预知也想不明白,但我的内心一直拒绝承认那个时代会到来。
第一次阅读独立书店经营者撰写的文字是在2012年,那是一本叫做《业余书店》的作品,记录了那座位于北京万科青青开的社区书店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和那个书店背后的精神世界。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书店,传道授业解惑者的另一个身份而已。曾经有个人说过,人类可以透过书本,在数小时之内体验一个人的一生,我们永远不能忽略的就是一本书中基于文字升华的精神魔力。不同的独立书店,以店主为出发点所要表达出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不同的,这就意味着每一个不同的独立书店中都不会贩卖同一类型的作品和同一种装修风格。如果这个世界上有灵魂扫描仪的话,那么你尽可以对着所有的独立书店扫上一遍,你会发现不同的书店的灵魂在扫描仪下不同的存在形态。恰恰就是那一种独特的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那些前往书店的人们。抑或是通过来到书店坐上一会儿、站上一阵子和饶了几圈的人们从而一点点改变最原始书店的风格。一个独立书店的终极境界,也许就是所谓的“人书合一”。我们可以试想,只要人类还存在着灵魂一天,灵魂的慰藉、救赎、拯救和共鸣就有着它被需要的一天。这也就解答了上一自然段遗留的问题,独立书店不会消亡,哪怕是现实再残酷,也总会有一小撮人勇敢地追逐着精神世界的丰满,而丰满的精神世界,借助于独立书店的表达,最终会聚拢起另外的一些人,夯实独立书店精神长城的一砖一石,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或许有一天,在东南沿海的某个小角落,一家面朝大海的小书店里面,会坐着一个我这样的老板,每天与书为伴,与那些追求精神世界的人一起谈一谈对这个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