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期末考试后,读四年级的女儿非常得意地跟我说:“爸爸,我语文95以上,数学99,英语95以上”,我没有理会她,要知道整个学期她成绩在班上都是中等偏下,平时受了我不少训斥,我甚至跟她的班主任打电话讨伐她的学习态度,老师也表示她出了些问题: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喜欢跟同学讲话等等。
期末成绩出来后,语文95.5、数学99、英语96.5,我感到非常意外,这是她一整个学期以来考得最好的一次,她也如愿拿到了“三好学生”的荣誉,于是跟我提各种要求,要买这买那,要带她去哪里玩,我也一一满足。她嘚瑟了好几天,要知道期末成绩决定了孩子这个寒假怎么过?爷爷奶奶、邻居、朋友见到孩子问的第一个问题基本是:孩子考得怎么样?要是考得好,别人就会讲你家孩子真棒!要是考得差,别人会潜意识的认为你家孩子不行!
事后,我自己想,孩子变了吗?她阅读能力差的问题解决了吗?作文拼凑字数,中心思想表达不准确的问题解决了吗?答案是没有,这次考试能代表什么?实际上代表不了什么,只能代表她对这个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可我们总喜欢拿成绩就是一切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我很讨厌“唯成绩论”的思想,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很在意孩子的成绩,因为我们从小到大就是这样过来的,在老师的眼里,你成绩考得好,你就是三好学生,你就能当班长、当学习委员、当课代表,你就能获得更多的奖励,你就能获得比其他同学更多的特权比如:多少分以上可以不写寒假作业等等,我们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我自己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
我们这一代父母是最焦虑的:孩子尚在腹中,就开始准备胎教;孩子呱呱坠地,就要四处托人带进口奶粉;孩子牙牙学语,就要托关系找进幼儿园的名额;孩子上了学,要跟在他们后面收拾书包和作业;孩子放了学,要送他们去上各种各样的补习班。这样的生活是我们每个家庭的常态,漫无边际、细如流沙的陷阱让我们每个人都身陷其中。你是这样,我也如此。
何凡老师的《变量》中写到:对我们的生活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怎么养活自己,怎么收拾房间,怎么保持身体健康,生病了怎么办,怎么找到男朋友或女朋友,怎么生孩子,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怎么安度晚年……所有这一切,学校里会教我们吗?学校不教。
如果是跟工作有关,那么最重要的知识是:怎么写一份简历,怎么跟领导和同事们搞好关系,怎么组织一个团队,怎么激励你的团队,怎么跟其他团队协作,怎么谈判,怎么领导,怎么创新,怎么表达……所有的这一切,学校能教会我们吗?学校不能。
如果是最基础的知识,那么最基础的知识是:怎么发现自己的才能和兴趣,怎么学会自我控制,怎么才能更有效地学习,怎么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怎么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所有这一切,学校可曾教过我们?学校没有。
我们都很努力,但最后得到了什么?20年寒窗苦读,一家人省吃俭用,每一天紧张焦虑,最终换来三张纸:一张录取通知书、一张文凭、一张求职简历。三张纸,苍白、空洞、单调、虚假,但这就是我们的教育。
我略有所思,我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我再也不能以成绩为导向去教育孩子,我要激发她心灵上积极向上的东西,培养她终生学习的习惯,鼓励她团队协作,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怎样面对挫折,如何理财,如何谈恋爱,如何结婚生子,如何处理家庭关系。
而我现在应该怎么做?我想孩子还小,她在这个阶段还不会明白这么多大道理,我应该做的就是影响。影响是最好的教育,在这方面作为父母是很欠缺的,比如:大人允许自己玩手机却不准孩子看电视;允许自己搓麻将却不准孩子玩游戏;允许自己睡懒觉却要求孩子早起看书。曾几何时,我们什么道理都懂,自己却做不到,更可笑的是还理直气壮地要求孩子做到。
我们究竟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先教育自己吧,自己以身作则,孩子必然会受影响,你天天在家看书,长期以往孩子也会跟着看,反子,你天天在家打游戏,孩子也跟着打。孩子是父母的复制品,原件不好的时候不要抱怨复制品有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