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本里出入,在文字里生死。没有一番在文本中出生入死的经历,真的无法与文本对话。
如果我们的阅读只是浅层,又怎能要求学生深入呢?经典真的离学生的距离很遥远了,遥远的不是时间,更是不空间,是心理的漠视,心理的隔阂。
你永远无法叫醒装睡的人,就像你永远无法推开学生故意闭起的门,无法激起干涸之湖的浪花。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自己深入读,当学生有兴趣的那一刻,你能给他解读,推开他愿意推开的缝隙,去见他愿意见的天地。
就如公孙武叔看不见孔子的伟大,陈子禽只愿欣赏子贡的智慧,而子贡却说,别人的伟大都是能看得见的,而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无法超越,也就无人欣赏。
子贡还说,弟子们的智慧,就像院子里比肩的垣墙,路人可以看见院内的风光,看见旖旎的风情,而夫子的智慧如高高矗立的墙,世人找不到门,也就无法欣赏夫子。
夫子的好,如坐春风,如原野花开,如幽兰满谷,如绝壁飞瀑。
学生读夫子见南子时,很开心,那就让我们拨开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去见见这个故事后面的秘密。
孔子见南子这个情节,出自《论语·壅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课本是为了展现孔子及弟子间的和谐关系,但我们还可以在故事的后面,看见孔子的孤独,南子的智慧。
1 、孔子与南子的关系
明末清初文学家李笠翁说,人生就是戏台,历史也不过是戏台,而且只有两个人唱戏,没有第三个人。这两个人是谁呢?只能是男人与女人。
世人都喜欢看艳情的故事,却往往忽略故事里的内涵。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绛洞花主> 小引》有言:“《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还是佛家说的好,你心既你见。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孔子见南子这个情节一直是个谜,有人认为,这是假的,是为了诋毁孔子的形象;有人认为孔子也许与南子真有说不出的关系,所以撇不清,才指天发誓。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说:孔子见南子,是事实;子路不大高兴也是事实,孔子也的确矢之。“矢之”是很严重,等于赌咒,赌什么咒呢?问题在下面这句:“予所否者”,孔子就告诉子路,你们的看法不对的。这里要千万注意,古人说:“万事谁能知究竟?人生最怕是流言。”又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这就是人言可畏。又“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情世故要通达,凡事问心无愧,旁人背后怎么说不要管他,只问自己。所以孔子是说,你们看法和我看法不一样,我所否定的,我认为不可救药的人,一定是罪大恶极。不但人讨厌他,就是天也讨厌他,那么这种人便不需要与他来往。
但我觉得他的解释有误,《先秦诸子选读》是这样解释的:“夫子对他发誓,我假如不对(即做事不合礼)的话,上天厌弃我吧!”夫子在这里认为厌弃的是自己,而非南子。夫子在这里只是证明自己是清白的,自己没有做不合礼仪的事,但既然弟子怀疑,你也就解释不清,那唯一的办法,一、任其误会,不做解释。二、指天发誓,自证清白了。
孔子见南子时,南子盛装接见,隔着帷幕,行礼时环佩叮当。
南子应该对孔子有非分之想,南子认为男人天生好色,而孔子也曾在《礼记》里讲“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所以南子认为自己这样绝色的女子,又是真心仰慕孔子,应该会换来孔子的喜欢。
具体的谈话内容已经不得而知了。
孔子曾对南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夫子说他很遗憾,他没看见一个人,好德就像好色那样迫切的,其潜台词是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应该追求一些高尚的东西,应该有一些高尚的追求,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应该和天地宇宙规律吻合,做一个对社会,对人生有价值的人。可世间的人,多半被一些欲念牵着走,所以,很难看到好德像好色那样迫切的。而现在,他看见了这样一位追求高尚的人。
南子肃然起敬,再不怀非分之想。
所以我觉得孔子对南子的态度,南怀瑾先生解释值得商榷。孔子没有厌弃南子,反而是欣赏南子的。
那孔子这样的人,为何会欣赏南子呢?
2、南子其人
南子貌美异常,深得卫灵公宠爱。
但南子也生性淫乱,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不加阻止,反而纵容南子,召公子朝与其在洮地相会。
当时卫灵公的太子蒯聩把盂地献给齐国,路过宋国野外。野外的人唱歌说:“已经满足你们的母猪,何不归还我们那漂亮的公猪?”,母猪是指南子,公猪是指宋子朝,意思是说,已经满足南子,为什么不把宋子朝归还宋国。
太子蒯聩感到羞耻,对家臣说:“跟着我去朝见夫人,夫人接见我,我一回头看你,你就杀死她。”戏阳速同意。于是二人前去朝见南子。南子接见太子蒯聩,太子蒯聩回头看了戏阳速三次,戏阳速后悔答应刺杀南子,所以没有下手。太子蒯聩频频用眼睛向戏阳速示意,南子觉察到太子蒯聩的脸色异常,知道太子蒯聩要刺杀自己,南子害怕,号哭着逃走,说:“太子蒯聩想要杀我。”卫灵公拉着南子的手登上高台。
卫灵公因此大怒,太子蒯聩于是逃亡到宋国 ,卫灵公将太子蒯聩的党羽都赶走。
这些逸闻趣事,给南子定了位。然而穿越历史的烟雾,我们还可以还原出南子的真实面目。
她聪慧能干,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她对周边国家的利害关系分析得头头是道,懂得如何在复杂的关系中生存,她的政治远见深得卫灵公喜欢,所以朝廷政治事务几乎是南子把持。
更重要的事南子很看重品行高尚的人,在卫国她推崇品德高尚的蘧伯玉。
据说:一天晚上,她与卫灵公闲坐着聊天,门外传来马车行驶的声音,但到王宫门口时,车声渐渐没有了;过了宫门,车声又慢慢响起。卫灵公问南子:“你猜这是谁的马车?南子答:“如此懂礼数的人,只可能是蘧伯玉。”蘧伯玉是当时卫国声誉最高的重臣,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及时反省自己,“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
卫灵公跑出去一看,妻子说的果然不错。不过,他有意骗南子说:“你猜错了。”南子一听立即端起酒杯要敬灵公。灵公不明就里。南子说:“我原来以为卫国只有一个蘧伯玉,今天又发现了一个与他品德同样高的人,您有两个贤臣了。好官儿越来越多,这是国家的福分啊!”
卫灵公只好尴尬的接过了酒杯。
所以这也是一位重贤的女政治家,当孔子来到卫国,在卫国逗留了一个月,结识了蘧伯玉,二人都有贤名,关系很铁。南子又很看重蘧伯玉,也听说过孔子的事迹,所以当她听说孔子在卫国就想见见他。
3 、孔子为什么要见南子
孔子最讲“礼”,他一直遵循着”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行。”
而南子这样一位名声不佳的人,在孔子的眼中,也是“非礼”的一部分吧。据说当南子邀请孔子时,说:“天下的君子凡看得起我们卫国,想和灵公交往的人一定要来见我。我也愿意见您。”孔子及弟子们商量,认为不去的好。
但孔子要想实行自己的“仁”政,要有所作为,必须要获得当权者的支持呀,所以孔子决定去见南子。
何况南子派来邀请孔子的人是弥子瑕,这个人不仅是卫灵公的男宠,还是卫国御林军的司令,此人的面子也得给呀。因此,反复权衡之下,孔子决定去见南子——不就是见个面,有什么大不了的?
更何况,孔子道行很深,怎会有什么差池呢? 然而……
4 见面时的谈话
孔子与南子的见面一直是符合礼的,但南子的话,却是寒夜里的温暖的火把,夜空中闪亮的那颗星星,深入了孔子的心灵。
南子说:“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却无法体会到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这就是南子,绝顶的聪慧,真正意义上的心理专家。
天下无道,孔子狼狈周游列国,一路颠沛流离,一路忍受别人的不解与嘲讽,历经千辛万苦,如丧家之犬,天下皆失滔滔者,独夫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其中的艰辛,不是别人可以理解的,而偏偏是这样的一位女子,却看透了夫子的看似坚强的内心,来了一次温柔的撞击,孔子的内心刹那间崩溃。
一根芦苇可以压死一匹骆驼,一片雪花都可以引爆一场雪崩!
孔子竟然能在乱世相逢一位了解自己的人,进行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孔子不是木石,他的内心本就悲悯,他的内心世界必会掀起一场惊涛骇浪!
孔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除了南子,又过了这二千年,有谁懂他?
何为知己?
就是那一刻能彼此深入灵魂的对话,高山流水觅知音,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就是忘掉世俗的身份,只有灵魂的交流。
就是茫茫人海中,只为多听了你一句话,从此,低到了尘埃中,并开出了一朵花。
孔子面对南子,绝不再用世俗的眼光看她,他看不见南子美艳的外貌,丁当的环佩,只看见一颗向善,崇尚美德的心。
夫子怎能不感叹,世上还是有一批追求高尚的人,比如卫国好友蘧伯玉,那个与自己交谈甚欢的仪封人,还有这个世人给予恶俗评价的南子。
但世上更多的是无数只好色而不好德的卫灵公等人。
夫子心情复杂,内心翻涌,有委屈,有愉悦,有欣赏。各中滋味,只有自己明白。
会见的时间很短,在长长的历史长河里好像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但意义深远,轻轻的一句话穿越历史的诡谲!轻轻地,而又重重地击在每个人心中。
只为那倾心的片刻会见,夫子背负了骂名几千年。
他会忧伤吗,他会悲戚吗,他会愉悦吗?
君子不忧不惧,一切风淡云轻。
5 子路为何不悦
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年龄仅仅比孔子小9岁,他鲁莽,直率,在《论语》这本书里,孔子教育他的次数最多,也不是孔子不喜欢他,而是他太感情用事。
比如这次的会见,本没有任何问题,拜见南子的各国贤能的人都有,孔子有很多不得已的理由。
但历史就因为子路的不悦,孔子的指天发誓,从而衍生了很多的故事,给孔子带来了说不清的麻烦。那么当时子路到底因为什么而不高兴呢?
首先,作为孔子的大弟子,子路与孔子是有深厚感情的,否则,也不会陪着孔子一路颠沛流离。他对孔子的基本信任应该是有的,但他为什么不悦呢?
其次,孔子讲究秩序,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待长辈的礼节,子路也应该有,他又怎能对老师指手画脚呢?
其三,孔子对弟子说明自己的内心即可,又何以指天发誓呢?
古人看法也不同:朱熹说子路是“以见此淫乱之人为辱”。子路认为见这样名声败坏的人,是一件羞辱人的事。
但清人有不同的说法。
往小里说,是子路怕老师被人轻蔑,如王夫之在《四书训义》中说:“盖当时之见南子者,皆徇灵公之私”,而忧孔子往见,亦有求媚之嫌,“君子必将异焉”。
往大里说,是子路怕老师同流合污,如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认为“南子虽淫乱,而有知人之明,故于蘧伯玉、孔子皆特致敬,其请见孔子,非无欲用孔子之意”,而子路不欲老师屈身行道,为其所用,“非因南子淫乱而有此疑也”。
子路以及众弟子为何舍弃地位、家人,只为要实现孔子的“大道”,也就是说这是一群有共同理想的人,他们以“大道”为己任。
师徒同心,才能一路颠沛流离,却也一路欢歌。
子路深知老师的理想,也知道夫子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所以他担心,担心孔子会屈身行道,而这却是子路不能容忍的,所以他不悦。
其实子路不是第一次“不悦”,他在公山弗叛乱召孔子,孔子欲去时就曾不悦。
子路一直担心的是“行大道”,夫子对他的不悦也是理解的,夫子曾说过:“大道不行,乘了竹木筏江海寄余生,跟我的人恐怕就是仲由了。”
所以子路是孔子忠实的粉丝,也是非常虔诚的相信“大道”的人,在此时,他害怕孔子选择错误,他就不悦。
那么,孔子为何要发誓?
史料很多,观点不同。我的理解是,面对弟子们这样质朴的情感,学生们对自己的理想那么的笃信,吃过的苦,走过的路,因为有弟子的陪伴,孔子一直可以弦歌。
要说自己内心孤独也是事实,可是面对弟子的真情,自己又怎可辜负!
复杂的内心能用语言说出吗?内心的世界,子路这样的鲁莽的汉子能理解吗?当务之急就是给子路这个性格毛躁的汉子吃一块定心丸,让他的一腔热忱不会受到伤害。
别无选择的夫子,可爱率真的夫子指天发誓了。
6
一滴水可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辉。
一叶落而知秋。
读《论语》,真的难以读懂,但在夫子的片言只语里,可以慢慢照见自己的灵魂,跟着夫子上路吧,去心灵世界里,来一场永远没有尽头的远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