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或者是同事四年,你不会觉得一个人有多大变化;然而一别四年之后再见,往往很容易就看出变化来。
如果不把隔了一段时间的样子放在一起比较的话,我们常常忽略自己和他人的变化。
翻阅以前的文字,常常碰到“这是我写的吗?我当时是这样想的吗?”这样一愣的时候。很多观念都在变化。
曾经坚持认为的,后来发现没那么绝对;再后来发现还可以有些改变;再后来发现曾经的理解太狭隘;再后来彻底的改变。
我以前认为,这世上没有什么对和错、好与坏,所有判断都是从个别的角度出发的,而世界包罗万象,包括了黑与白、是与非,从世界整体来说,任何一种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见怪不怪”了。
也因此,对于道德,一直有点不以为然。
道德是法律之外可以用来约束限定人的具体行为的规则,它没有客观的标准,是大多数人赋予它的界定,跟社会、历史都有深刻联系。
既然是受当时的地理、历史环境决定,那在这时符合道德的行为放在另一个时空,也许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认为自己不道德而产生的羞耻心,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它只是在这具体的环境才是这样。比如“三妻四妾”、”打仗杀敌“。
虽然不以为然,可是由于身在这个环境中,却不得不与之牵连颇深。
遇到随地吐痰的、插队的、大声喧哗的人,心里不禁厌恶“这人真没素质没道德!”;遇到匿名捐款、主动帮助的人,心里也要赞叹一句“这人思想境界真高!”。
这些事件多了,放在一起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的反复。原本不是想保留一颗对任何事都接纳的心吗?为什么依然有喜好厌恶的情感?为什么要用道德标准去判断呢?
似乎,人类在潜意识里,是需要道德的。
我们生活的世界,已经不是原本的世界了。是有人类的世界。
原本世界的原理,要有所改变,才是我们的世界的原理。
人而为人,不仅仅是生存和繁衍,我们的需要,还包括心理层面上的,尊重、尊严这些东西。
道德,是让我们自己感到崇高、感到有意义、有价值的一种手段。
要为人,我们就要放弃一些东西,多一些限制,哪怕,这些限制,是我们自己给自己的。可是在心理上,在精神上,我们得到了满足感。限制越大,满足感越强烈。一些宗教里的苛刻严格的教条,也许就是类似于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