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言充满暴力
我们也许觉得,自己的生活远离了暴力了,没有打骂,没有战争。但是语言中潜在的暴力,依然存在,不断的伤害着别人和我们自己。用总是,每天 ,从来这些定语进行评论,就是暴力,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暴力,都是暴力,一样令人感到痛苦甚至绝望。而这样的声音,却时依然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生活中隐含着痛苦和暴力。
二,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
分别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举个例子:“我发现你今天早上的会议迟到了”,这是观察。
“我很失望”,这是感受。
“因为我希望我们的会议能够得到大家的严肃对待”,这就是我需要。
“你可以不可以,明天早一点到?”,这就是请求。
a.观察
句式:当我(看、听、想到)...
1、观察就是说出客观事实,而不要评论。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如果你用“评论”去沟通,那么对方就会只听到评论,就会反击。
2、区分观察和评论。如:“你怎么总是邋遢”,这句中包含的“总是”和“邋遢”,两个词都是评论,而表达观察,可以这样说:“我看到你这礼拜有三天回家就把衣服扔在沙发上”。
3、道德评判是暴力因素,让我们陷于是非之中,将人看作是好人、坏人,正常或不正常,负责或不负责,聪明或愚蠢等等。如果有人开车冲到我面前,他就是“混蛋”;如果女朋友想要多一些体贴,她就是“太粘人”。这样的评论暗藏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但我们不能用道德来绑架对方。我们喜欢用道德评判在于简单好用,不需要消耗大脑能量,思考是需要耗能的,习惯性的反应则不需要。
4、我们误以为,要让对方改变,就要把话说的足够狠。对方歌可能会产生逆反心理,也可能会自暴自弃,还可能会变成讨好者,看你的脸色做事。
b.感受
句式:我感到...
1、我们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心灵是被压抑的,认为表达感受就是一种示弱,我们往往更习惯性的倾向于攻击对方。
2、示弱并不是真的弱,而是一种心理强大,我敢于用真诚的自己去面对你。示弱,更容易获取对方的同理心,也更容解决问题。高自尊和低自尊的区别
c.需要
句式:因为我需要/看重....
1、需要是感受的根源,我们产生了伤心、愤怒等感受,是因为我们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我们很容易将造成我们不爽的感受,归因于他人的行为,从而用感受来绑架对方。。
2、指责、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d.请求
句式:你能不能... 我请求你....
1、有时需求还太过抽象,要提出具体的请求。以便对方明确知道要怎么做,才能满足你的需求。
2、“请求”并不是说服别人的手段,而是一种和他人的相处模式。我用最真诚和爱,请求你的共识,同时,我不会强迫命令你,我会尊重你的选择。
3、如果我们跟孩子从权威的方式,改变成非暴力沟通的方式,要给对方时间。因为对方可能还误以为,你还是原来的你,那个经常命令他、控制他的那个你。他需要时间来忘记那些不快乐。
三,心智成长的三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她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别人不高兴,我们就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我们特别容易把亲人看成负担。
2、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
就是我突然发现我太累了,我不要迎合你们的感受。想到日子过的很憋屈,我们可能会很恼怒。这时,别人遭受痛苦,我们可能会无动于衷;
3、第三个阶段,生活的主人
我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我对你们的恐惧、内疚、惭愧。这样我的感受和行为才能自由。
做真实的自己做真实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