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
1
听过一个关于父亲的笑话。
小A 和父亲坐在茶几旁,小A 觉得很有必要打破尴尬的沉默,于是假装很兴奋地对老爸说,
“爸,昨晚我和单位的人一起聚餐,我们玩儿得可开心啦!” 这时,从老爸嘴中飘来一句话,
“他们都是你同事吗?”
这对话可称之为小型泥石流现场。
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当你给你妈打电话的时候,如果你爸接了电话,你总会不自觉地先来一句,“爸,我妈呢?”,如果你哪天突受感召,觉得很有必要关心一下你爸,可是没说两句,你爸就抛出一句,“找你妈吧”。
又一小型泥石流现场。
这大概就是我们不见想念,相见尴尬的老爸吧。
2
我们家是典型的“母系”社会。
从小到大,我和姐姐与父亲的沟通一般都要通过母亲大人,特别是涉及到事关我和姐姐“人身自由”的重大事项。
印象中的父亲总是板着一张貌似永远不会开花的脸,貌似随时要喷火一般,小时候我和姐姐常常绕行,避免与其正面交锋。
爸爸退休前一直在离家四五十公里的外地工作,每隔几天才骑着摩托车回家一次。印象最深刻的是,每当远远地听见摩托车的突突声,我和姐姐就会立马关掉电视,一溜烟儿跑进自己的房间,把门紧紧关起来。
记得那时候经常问妈,爸爸明天一早走不走,当得到肯定答复时,那心情就像八月阴沉闷热的天突然放晴一般,要是得到否定答复,那肯定要再追问爸爸在家呆几天,心理默想,越少越好。爸爸在家的时候,总是心情紧张,生怕一不留神犯什么事儿踩到他的雷点。
记得有一次夏日的傍晚,一家人在院子里吃饭,我早早吃完就在台阶上玩要,又蹦又跳,这时,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我把一只拖鞋踢到了吃饭的锅里,当时爸爸的眼神,那绝对比直接把我打入十八层冷窖还冰。
我想,是不是也有很多孩子和我一样,小时候最期盼的是——爸爸今天不在家。
3
当渐渐长大,爸爸渐渐变老后,我就不再害怕他了。
每次回家,看着他晒黑的脸、粗糙的手,以及一次比一次弯曲的背,我就开始想主动亲近他,总感觉自己的成长是以他的日渐衰老为代价的,顿感应该好好珍惜和他在一起的时光。
前几天,老爸和老妈来看我,一开始有点儿担心,我不在家的时候他们能不能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找到一点儿乐趣,至少不会感到无聊和无所适从。可没想到,老爸发挥了他极强的探索精神,自主发现了一些我都不知道的地方,而且才来两天的他竟然找到了一家门店,给我的小厨房定做了一个推拉门,还给我看中了一辆二手自行车。我想,估计再过两天,他可能比我还熟悉这个我已经生活了三年的城市。
原来,老爸还是那个老爸。
4
孝敬父母是我们一直提倡的传统美德,但孝顺貌似不是一件只要“孝”就能“顺”的事儿。
比如,前几天我想好好孝顺一下老爸,于是带他去了一家稍微高档那么一丢丢的餐厅,结果全程黑脸吃下来。
为什么?
我仔细思考了一番,一则因为年轻人喜欢的小资情调他完全适应不来,坐在那儿就像给他上了一套枷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他的观念里,普通老百姓没有必要享受一些华而不实的东西,这完全是一种浪费。
是不是有很多人和我有同样的经历,自以为把最好的给了父母,反而碰了壁,甚至与他们起了矛盾争执,结果皆不欢喜。
孝顺,不是简单堆积很多钱,也不是堆积很多时间,而是用一种父母舒服的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这个过程就像处理一般的人际关系一样,并不是那么美好,需要我们和父母去反复磨合适应,中间总是不免有磕碰和摩擦, 需要我们不断去尝试、思考、再尝试, 最终找到一种最和谐的相处模式。
看来,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别扭的父亲好好相处是门大学问,你开始认真思考了吗?
谨以此文献给父亲们,特别是严肃、别扭、不苟言笑的严父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