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班会课上研究编剧心理学一书,被班主任逮了个现行,这两天刚好有个心理专题的征文下来,就抓了我这个壮丁。自己的一点点想法,也可以说是我部分的一个心路历程,不代表任何专业理论。
我曾经研究过心理。关于“理”的这种东西,总是很难懂的。青少年处在一个有点特别的时期,敏感又多情,每个人脑子构造不同,生活阅历也不同,就跟最好的心理学家也不能保证他能完全猜到每个熊孩子的心思一样,我也不能以偏概全的用我心里所想的,来解释每一个处在这个时期的灵魂正在烦恼些什么。所以以下每一个我想讲的点,都仅仅只代表“我”的所想而已。
很多人对于青少年这个时期给出的关键词都是“敏感”,但是我认为有些人曲解了这个词的意义。对我而言,我能很敏锐的捕捉到周围人的语气变化和气氛的微妙转变,有的时候会不知所措甚至会有“我没有哪里做错啊?”“我干什么了为什么他又不开心了?”诸如此类的想法,可能还会因为一句老师无心的话拍桌子起来反抗。但其实,敏感,并不意味着脆弱或者心理承受能力差,而恰恰相反是太渴望独立。因为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所以过分的去在意别人的感受,甚至别人一个很小的动作或者微表情都能在我心里走出一条九曲十八弯的路来。而我又总是想着为什么我得听别人意见你说什么我就得去做什么呢?在更多被人压制或者教育的时候脑子里是满满当当的“凭什么”。我曾因为我的这些想法而质疑过我自己,更因为我跟妈咪的频繁争吵甚至摔杯子摔门而感到焦虑。
是我变成精神分裂了吗?我发现其实并不是的。
埃里克森的规范冲突理论表明:这种纠结或者说冲突来源于认同危机的第二阶段,从概念上来讲可以说是“子女从父母手中取得自治权的挣扎”。自主权对于埃里克森而言,就是一个人基本的认同感,及青少年所认为的“将要成为自己”。希望自己独立,得到别人的认同,又怕自己做的不好的心理。所以说,出问题的不是我,这只是成长必将经过的一条路,一个必须去体验然后克服的心理冲突。但这也并不是逃避自己叛逆的借口。正视它,了解它,然后跟自己内心的冲动say no.
第二个曾让我感觉很烦恼的事情是“梦想”。这是一个对我们这个时期来说,必要的,又好像有些碰不到的东西。于是冲突就由此产生了。
对我来说,我很想做一个编剧,一想想了十年。以前年纪小,就总觉得想当什么当了就是了呗。直到这个年纪,才开始真正感受到“梦想”这个词所带来的压力和竞争。
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去竞争,因为见识了太多所谓的“天才”,自卑感也慢慢囤积在心里。表面上看起来还是非常坚定的,但是只有我明白自己的外强中干。甚至有一段时间我不敢提起“编剧”这两个字,亲戚来问我说我想要做什么,我也只是打个马虎眼就糊弄过去了,总担心别人嘲笑。害怕自己做不到,之前吹出去的牛落了地,丢脸。说到底就是自卑感在心里瞎蹦哒。
自卑感是青少年的第二个比较常见的冲突。我以前也没怎么去在意,所以留意不到这就在眼前的一块问题。直到get到我内心的一个点,我真的想要发奋图强的时候,努力钻研编剧心理学,这才引发了我拿自己当例子去深入了解一下的灵感。
很明显,过度的自卑感来源于青少年心里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我不行,我做不到。很多官方解释是说是因为家庭缺爱或溺爱,过分在意自己的缺陷,自我评判标准有偏差等等。我把埃里克森的规范冲突理论往这上面套了一套,发现依旧可行,而且似乎还是个总结结论
因为我们正处于“自主相对于怀疑和羞耻”的阶段。当我企图去尝试但是发现我还远远不够,甚至我还没有踏入门槛的时候,我意识到了自己的天真。当害怕被别人看穿,把自己的梦想当成白日梦的时候,自卑感产生了。或者因为我没有上一个好的学校,我没有很好的成绩诸如此类约束的条条框框,让我感觉在以前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不够资格提我的梦想。而且自卑之于我,更像是一种心虚。因为发现我自己是因为没有努力而比不上别人的心虚。
厚重的自卑感实在是一个很可怕的东西,不过好在我已经找到了对我来说有用的解决办法。定论都是死的,没有变通的余地,但是解决方法却永远都不止一个。我曾经想,既然源头来自消极的心理暗示,那么我多往积极的方面想,总能解决问题吧。所以我每次码字到深更半夜的时候都会在心里跟自己说一句“好,又离梦想近了一步!”听起来很中二,但是还真有点用。而且只要尽这个阶段我能尽的最大的努力,我就没有底气不足这种让人头疼的“自卑感”。另外,如果太激进反而会提早失掉热情,给自己一点中庸的余地,只有下蹲才有可能跳的更高。
其实在这个年纪的人最了解自己心里想的是什么,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也没必要用我的理去生搬硬套。关于青春期每个人都可以有一种解释,更何况谁还没有一套逃避爹妈老师训话的说辞了?很零散的整理了一些不成文体的思路,也不敢给它冠一个“心理”的头衔,心理太复杂,我也不够专业。这只是一个内心戏爆表的冲突少女的一点想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