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华,笔名稚吟秋声,资深语文教师,“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正道语文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课堂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四地”语文研讨会、“溯源导读河南项城推广活动”、深圳东莞两地“溯源导读”学术报告会、汉中“追寻大师足迹,探寻阅读源头”国培计划讲座、“生命因与大师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学导读互动活动、“河南省第四届语文课博会”“教育者论坛”“梦龙诗话”诗歌教育微型论坛“上海市桃李园学校教学研讨微讲座”等多个语文教学活动特邀嘉宾及主讲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语文研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语文研讨”“河南虞城春来学校”座谈会主讲者、全国溯源导读教学展示课《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影》,“台州、宁波、杭州、上海、嘉兴”五地语文专题研讨古代诗歌专场嘉宾评委,全国名师工作室发展联盟讲师,“溯源导读法”“无界思维法”创始人,创建微信公众号“稚吟秋声文学艺术生活”、“溯源导读论坛””老子长寿””嘉定地方文化研究会”,聃道影视文化(上海)有限公司企划总监,文字作品散见各大报刊媒体。
陶渊明的诗,一眼看去语言质朴,用词清淡,但实际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缺少社会阅历的学生很容易被其表象所迷惑,而忽视了诗人一颗远离世俗、清远自赏的高洁之心。
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
陶渊明创作的作品,更应证了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教师指导学生对其生平经历与思想变化进行追溯,有助于进一步触摸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作者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更加理解作者的真实感情。
学生经过百度搜索可以查阅陶渊明生平资料,这里只作最简单的陈述:陶渊明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童年在外祖父孟嘉的接济下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陶渊明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少有大志的他曾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出身庶族的他受人轻视而辞职回家,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后来一度卷入桓玄与刘裕复杂多变的政治争斗中,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感到失望和痛苦,于是又一次辞职归隐。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都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至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
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陶渊明最终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归隐,是其“性本爱丘山”天性使然,但也有很复杂的政治原因。事实证明,他选择归隐的道路是很有远见的,让自己成为政治大清洗中侥幸逃生的小鱼。
东晋名将陶侃则是陶渊明的曾祖父,是江东的一流人物,官至大司马,被封为长沙郡公,作为联军主帅平定了苏峻之乱,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在东晋朝野有名。陶渊明被推荐去做官,很多时候还要借助于陶侃的名气;当他想要远离政治时,曾祖名声的荫蔽也使他的归隐得以实现而远离了杀生之祸。陶渊明自称“浔阳陶”、“五柳堂陶”,可见其多为曾祖而自豪,他从小“猛志逸四海”,一直到归隐前还在《读山海经》中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因此他的归隐,实乃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
当时文人们惧谈政治,尽是躲开政治,有的以游山玩水,隐逸不仕,酗酒放浪,玄学清谈等方式来表示自己没有政治野心,免得被统治者猜忌,以招来人身伤害。横祸难料的黑暗现实造成的这种畸形的社会风气,不能不影响破落贵族出身的陶渊明。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他的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作于其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约为公元417年左右,是他归隐后十二、三年的作品。陶渊明终年62岁,创作此组诗时是52、53岁左右。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胡乱扯出一张纸,书写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才有了题为《饮酒二十首》组诗。
组诗《饮酒二十首》前有小序: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闲居寡欢”、“顾影独尽”,可见诗人是在极度孤寂、痛苦的心境下写《饮酒》诗的;“纸墨遂多,辞无诠次”,饮酒诗作并非一气呵成,而是由少到多、逐渐积累;又由序中“自娱”“欢笑”等词可见,诗人把他平时积聚在胸中的不得志与愤懑之气,借“既醉之后”这个最恰当的时机抒发,借以得到很好的掩饰,那是一个文人面对复杂政事时的一种自保。写诗的时间是在酒醉后,写诗的目的是为“自娱”。为博“欢笑”,诗人以“醉”为幌,欲言又止,或曲折表达自己的政见,或表现内心无限的忧愤,但这些深层的痛苦,掩藏于超脱心态与对自然的热爱之中,这样的状态,既是作者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作者借以自适的最好方式。
陶渊明的归隐田园、耕作农事,与普通的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一个农民,可以全身心投入于农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简单而单纯地为耕作而奔忙,为收获而喜悦;而一个曾胸怀大志却无奈选择归隐的知识分子,土地与农事自然不足以全部承载其人生志趣与精神寄托,
那么,劳作之外,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反观,对生命的反思,就会让从官场抽身而出、与自然为伍的他,在不断地挣扎、矛盾、苦闷、解脱的几度反复中,最终上升为一种睿智、悠远的境界。对陶渊明和他的境遇、情感的溯源,是对他的生命最好的观照。
仔细阅读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就会充分感受到诗人内心挣扎过程和思想不断提升的过程。《饮酒一》,从自然变化的盛衰更替,而联想到人生的福祸无常,所以他认为要活在当下,隐遁以远世、饮酒以自娱;
《饮酒二》,通过对善恶报应之说的否定,揭示善恶不分的社会现实,并表明自己决定固穷守节,流芳百世,诗意的背后是愤激与不平;
《饮酒三》,作者否定了追名逐利的人生状态,为自己达观而逍遥的归隐状态而释怀;
《饮酒四》,诗人沉浸于赏菊与饮酒而忘却了俗世,逍遥闲适,自得其乐;
《饮酒五》,表达对官场的厌倦,对于归隐田园的人生追求;
《饮酒六》,诗人声讨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的黑暗现实,表达自己要追随商山四皓、隐居世外的心志;
《饮酒七》,又一次写醉心赏菊与饮酒,完全忘却尘世,摆脱了忧愁;
《饮酒八》,以孤松自喻,表达自己不畏严霜的坚贞品质和不为流俗所染的高尚节操,字里行间带有愤世嫉俗的情感;
《饮酒九》,以对话的方式,表现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初衷而随世浮沉,并再一次决心保持高洁的志向,远离尘俗,隐逸避世;
《饮酒十》,回忆自己以往曾因生计所迫而涉足仕途,痛定思痛,自己既不力求功名与富贵,却又如此劳心疲力,倒不如归隐闲居以保持纯洁;
《饮酒十一》通过对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的人生观与处世态度。再次表明活在当下、逍遥自得、无所用心的想法;
《饮酒十二》通过赞扬辞官归隐之士,再次表明归隐之志,劝说世人不要再受世俗的欺骗,当看破红尘,归去隐耕;
《饮酒十三》以醉者同醒者设譬,表现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诗人愿醉而不愿醒,以表达对现实的失望;
《饮酒十四》写与友人畅饮,表现饮酒之中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饮酒十五》表现了贫居荒宅、老之将至的情况,但诗人的归隐之志不改;
《饮酒十六》表现对空怀少年壮志、到老一事无成的一生的慨叹,更感悲哀的是,世上知音难求;
《饮酒十七》以幽兰自喻,以萧艾喻世俗,表现自己清高芳洁的品性。表明自己的归隐之由,富有政治内涵;
《饮酒十八》表示自己闭口不谈国事以远祸全身,但却也流露出对国事前途的担忧;
《饮酒十九》追述自身因饥寒而出仕,由耻于世而归田至今的慨叹,为自己没有违背初衷而庆幸,表达了归隐志趣与仕途之厌;
《饮酒二十》站在历史的角度,慨叹世风日下、思慕远古真朴之风,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
诗人在诗序中已说明这组诗非一时之作,但从“比夜已长”之句和诗中有关景物环境的描写来看,这组诗大约是写于同一年的秋冬之际。将这些饮酒作品连在一起来看,不难体会,陶渊明在归隐田园期间,一方面为自己远离官场而庆幸,一方面还是关心着局势发展;一方面在自然耕作的田园生活中心灵日渐放达旷远,另一方面还是需要为自己的社会抱负无以实现而自我宽慰以让自己释怀。
他的田园生活,就这样在痛苦中豁达,在矛盾中安适,在隐逸与牵挂中最终走向悠然。学生借助文字走入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对他的理解也就日益加深。
在完整解读《饮酒二十首》后重新去看被选入教材的《饮酒其五》,学生对作者的真实心灵与精神世界一定会有更深的感触。陶渊明与社会若即若离,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扰乱他的心神,大隐隐于世,他觉得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在与自然的相伴中,他感受到一份闲逸和自在,在田园风光中,他的内心静穆而高远。这种恬淡闲适的心境一定是官宦生涯所不曾给予他的,他从归隐生活中品味到了独特的人生意趣。
要想进一步走近陶渊明,当然还要阅读他的其他作品:《归去来兮辞》作为一篇抒情小赋,是他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归隐后对人生的思考,对官场的认识,对自然的亲近……读这些文字,就仿佛在触摸陶渊明一颗洁身自好的心;组诗《归园田居》让我们强烈感受到他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然的热爱,与《饮酒》的精神格调相互映照;《五柳先生传》让我们看到了他醉心于饮酒、读书和写文的真实自我,感受到他的卓尔不群;《桃花源记》让我们透过他对理想社会的描绘,看到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
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这样写道:
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其文章不群,辞彩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
他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只可惜无缘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