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芷宣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似乎印证了沈从文先生的夙愿,《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的乡村社会,处处透露着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而翠翠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似乎也在沈从文先生三笔两笔地勾勒之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在了读者的眼前——一个天真纯朴,情窦初开的娇柔少女,仿佛也没有什么可以比她更加适合代言湘西的缠指柔情。
她的出生便萦绕着凄凉的美感。父母殉情,打小便与祖父相互依偎,这并不完满的爱也许是作者为翠翠最后的爱情“悲剧”所埋下的伏笔。翠翠的生活如玻璃杯里刚好暖手的温水,只有渡船、溪流、爷爷和黄狗与她相伴,在青山绿水的孕育与映衬下,她的性格没有受到任何世俗社会影响,在一弯心泉中涤荡着一种纯美的爱情观念。但这之后却悄然凝结着对于现实的懵懂与迷茫,使她身处混沌之中,这也深化了一抹恰到好处的悲剧色彩。
二老走马路为翠翠唱了半夜的歌曲,翠翠并不知晓,唯有睡梦中的灵魂漂浮在歌谣中,穿越了白塔,从菜园到船上,最后梦到悬崖上采草。这难道不是翠翠对于爱情的期待与向往吗?
但即使翠翠内心里是对二老拥有爱意的,对待二老的情意还是采取了回避态度。当祖父和翠翠在菜园中呆着的时候,翠翠在看到二老背影的时候却选择转身走开,这种逃避的爱情态度让傩送产生了误会和误解,也在不知不觉中奠定了最后的悲剧结局。这也体现出了翠翠羞于表达的性格特征。
在面对大老的离世,二老的逃避出走,爷爷的突然离开,这一系列的打击却并没有摧垮这个还非常稚嫩的少女。她坚守在渡口,接手了爷爷的岗位,一直等待着爱人的归来,这种刚柔并济的人性美,也为整本书的瑰丽色彩又添上了绚烂的一笔。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整本书最后留下的开放性结局中,我当然期盼着傩送的归来,毕竟,这是个过于纯净而美好的女孩阿。
@高铭辰
天真本不是一件坏事,但过度的天真,而且是在一个该入世的年龄仍很天真,那就很难说是不是好事了。或许,这本身就是一件坏事。
翠翠在书中就是这样的形象:天真,善良而又淳朴。她自幼就和祖父生活,二人相依为命,因此性格与祖父很相似。很不幸,就爷爷与船总顺顺一家人的各种对话来看,爷爷属于那种涉世未深而又强装深沉的性格,这种强装的深沉很容易被人识破,而自己却浑然不觉,造成许多误解。爷爷一辈子在渡口撑船,似乎这种近乎幼稚的性格并没有什么坏处,但对翠翠来说就不是这样了。
翠翠与傩送的感情悲剧是爷爷造成的,我不想在此对爷爷进行过多的评价。但是由于翠翠的话语不多,也就很难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我想,翠翠的天真还算适度,没有爷爷那样与年龄显然不符的幼稚,但生活中却受爷爷的影响最大。但尽管如此,翠翠天真的性格与傩送已浅尝世事而较为老练的性格碰到一起,也不太可能有多么美好的火花。所以,尽管翠翠和傩送的结局不尽如人意,但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果了。
@田佳同
生长在湘西那座边远的山城里,和那小白塔相伴着的少女翠翠,有着和这古朴自然的世界同样的气质——正如她由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的名字和茶峒的青山绿水一般,翠翠天真活泼又那么乖巧,是沈从文笔下所形容的小兽物,亦如头黄麂一样的纯真美好。
翠翠的模样生的很好。而看过无数形形色色的过渡人,见了嫁娶等诸多场面给她心里都留下了深深的记忆。也让正值芳华的少女情窦初开,总不知不觉想着那些虚幻而遥远的东西。自初见傩送之后,她就暗暗心许于他,只是面对刚刚萌动的情爱翠翠不知所措,更不甚明了自己的内心究竟是如何,怎样面对两兄弟同时投来的热情。每每面对祖父旁敲侧击的询问时,她流露出的总是羞涩;祖父把两兄弟的提亲和唱歌作笑话告诉她时,她也又惊更难以相信,总匆匆结束了话题。而她初次面对爱情的种种时,这些犹豫,说不出口的真情让这段感情一拖再拖,终究走向了悲剧的收尾。但这是她的错吗?
其实这一整段故事里,没有谁真的犯了什么错。他们都有丰沛的情感,善良而正直,有情有义。而翠翠,也只是羞怯,第一次面对感情的茫然让她总是逃避,直到天保的死讯传来,傩送也没办法一如从前那样好似什么都没发生一样和她走入幸福美满,傩送也远走。至于周遭之人的种种选择,那都是极为他人着想、善意的举动。但机缘巧合之下,他们的朴实真挚终让这个刚萌生了爱情的少女的美好走向了破灭。只能说,可惜可叹,却不应怨谁。
@祖安琪
在我的印象里,翠翠是一个天真善良的女孩,她由爷爷养大,她即使爷爷的孩子,也是大自然的孩子。但翠翠也有一个不得不提的性格,那种害羞而又含蓄的暗恋的性格也造就了一场悲剧.如果她明说了自己只喜欢二老,那么爷爷也就不会夹杂在大老和二老之间难以抉择,最终还被顺顺一家误会;如果她能够大胆的告诉二老自己喜欢他,那么或许二老最终不会走,相反会铁了心的娶了她,但是因为她的那种腼腆害羞最终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如果翠翠当时能够撑船带傩送渡河,或许,他们彼此之间就多了一次相互倾诉自己内心的机会,但是,是翠翠的退缩最终造成了这个结局。再多的如果也已经挽回不了这个事实——也注定了这是一个没有结局的结局.所以翠翠的爱情也注定是个悲剧。
@靳钰
在《边城》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一个远离城市的世界中。在湘西,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那里鸟语花香,有青山翠竹,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花自开来水自流,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浸染在这如小说中描绘的山水之中的沈从文,也有了他如水的生命品格,正如他自己所言:“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且极容易就范。其实则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却无坚不催。翠翠正是这“水”的代表。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不似其他作品对女主角详细夸张的外貌描写,沈从文笔下的翠翠仿佛是一个大自然的精灵,自由天真不受拘束。“小兽物”“山头黄麂”几个简单的比喻便烘托出了翠翠的生动活泼。她是纯真清新的,
翠翠是不幸的,从出生就没有得到父母的爱抚,她的父亲——茶峒军人既不愿违背军人的职责,又不愿看到翠翠的母亲思念家人的悲伤,便邀翠翠母亲一起殉情。她的母亲待腹中小孩生下后,到溪水吃了许多冷水死去了。这样,翠翠的父母双双殉情,乘鹤而去,留下了孤苦无依的翠翠。但翠翠又是幸运的,她有一个疼她、爱她、娇她、惯她的爷爷,在在爷爷精心的照料下,奇迹般地长大成人。
她与祖父一起守着渡船,过着平静祥和的生活。在翠翠的人生中没有大风大浪,没有惊心动魄的冒险,如同一汪平静清澈的溪水。但一块石子落入水中,惊起了一片水花。翠翠慢慢长大了,成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大姑娘。她会把野花别在头上,扮作美丽的新娘子。她开始有自己的心思,在溪边长大的翠翠开始对爱情产生了美好的想象。她看着被夕阳熏染成桃花色的云朵,听着渡口穿来的人声。
她与傩送之间的感情美好但仓促开始又仓促结束,那么这场爱情悲剧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在翠翠身上也有所体现。翠翠的性格中有坚强的一面,但也有善良懦弱、娇羞矜持的一面。对于自己想得到的东西不是去积极主动地争取,而是把它深埋在心里,不让它表现出来。有时甚至表现出相反的方面,一切等待别人来安排。会在不自觉中错过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机会。翠翠的这种性格在她的爱情悲剧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在她与傩送那段朦胧的爱情历程中,其实翠翠有很多机会对傩送表白,但都被她在欲说还羞中当面错过了。这样,她也就与自己一生的幸福失之交臂。二是的周围环境的影响。爷爷对翠翠感情的干扰,天保傩送两兄弟同时爱上了翠翠,爷爷的去世等等,都在改变着翠翠的命运和她朦胧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