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外话:关于课堂之外的思考
何捷老师在提到他一直持续关注魏小娜博士的时候,从魏老师还在读博士时就开始关注她,就开始读她的博士论文,我心里又受到了启发。
每年我都会读浙大、华东师大、首师大等高校的博士论文,啃不下太多,一年最多只啃两篇。特别偏爱华东师大的博士论文,可能是因为特别喜欢华东师大的周念丽老师吧,因为喜欢一个人而喜欢一个学校,进而喜欢上那些博士论文,这样特别的原因我自己也无语了。去年和今年我都研读的是关于对话的博士论文。但是我从来没有像何老师这么去连续追踪一位学者,就把这位学者盯住了,一直持续的阅读和学习这位学者的理论,我以后要努力践行这一点。比如我去年啃读了好多遍首师大张增田教授当年的博士论文,但我就没想到刻意专门地继续去追踪他后期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其实有条件,还可以想尽办法现场去听听张增田老师的讲座。何捷老师说他还给魏小娜老师打电话,魏老师很惊讶:你们小学老师都在干什么呀?居然在读这些东西。我想如果有一天,张增田老师知道在祖国的边陲小镇四川的西南山区也有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把他的博士论文啃了一遍又一遍,不知道他会是什么反应。不过我恐怕永远没有何捷老师那样的勇气,去联系张老师,但我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张增田老师后来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能找到的资料都找来慢慢学习。
今年读的是这两篇关于对话的博士论文,其中华东师大的这篇博士论文对我影响最大。当时我认为博士论文中所论述的对话课堂是课堂的乌托邦,是理想状态,只能是在课堂上部分实现,全部实现的可能几乎等于实现社会主义。
但何捷老师的两节课刷新了我都对话课堂的认识,我开始觉得实现真正的对话课堂不是一个梦了,是可以实现的。虽然很难,但有人已经做到了。
平等、民主、开放、多元、批判、包容……这些高尚的对话精神人人皆知,人人会说,但要真正地转化为教师自身无意识不用去思考就作出反应的潜意识行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课堂中老师的霸权牵引独裁、答案的凝固统一等现象还比比皆是。
老师们有对话的愿望但还缺乏对话的能力,师生都需要修炼与提升,才能形成对话能力,生成对话课堂。
我认为对话需要四大能力:耐力、提问力,倾听力、回应力。其中提问和倾听是我们最常提到,但又最容易忽略的能力。
一、耐力
对话的能力不是说有就有的,就像我们这次听了何捷老师的课,感受到他课堂对话的魅力。但不是我们回到自己的课堂一实践就能成功的。对话的能力形成需要耐心去训练教师自己的对话能力,还要有耐心去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2013年在成都空军大礼堂曾经听过何捷老师上课和讲座,当时我们一行人共同的观点是:何老师讲得特别好,如果课堂能呈现成讲座描述的模样那就太完美了。2018年7月,再次听何老师的课,我激动地跟当时同行的闺蜜发微信:何老师真的做到了!
五年里,何老师付出了多少,做了多少研究,虽然我们没机会看到,但我们也想象得到。这就是持之以恒的耐力。
我们回到自己的课堂就要有耐力,不要回去一尝试不成功就气馁就放弃就停滞不前。对话能力需要修炼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理念支撑,就算把何老师这两节的课堂实录整理出来形成“逐字稿”来照着葫芦画瓢,也一样会陷入虚假对话的泥潭。
二、提问力
提问能力的研究可以说是与教学相依相伴了终身的,但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却不是人人都有的。
提出开放的问题才有可能生成对话的课堂,这里的开放有两层意思:一是问题自身的开放。减少二选一的问题,减少唯一或固定几个答案的问题。二是教师自身的开放。提出的问题老师可能有自己的认识,但在对话过程中需要放下自己的前见。提出的问题应该是师生都没有答案(注意老师是真没有答案的而不是假装着没有答案,再引导孩子说出老师预设的答案)在其他课堂上,是以说出正确答案为优秀。在对话课堂上是以说不一样的答案而自豪。这一点何老师做得淋漓尽致,要求学生的回答不停变,不断强调的要求就是要不一样,用不一样去刺激发散学生的思维。
但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就比较规避不确定性,中国人历来打心眼里有点害怕不确定的东西。而开放的问题就意味着课堂将充满不确定性,这是很多老师心底最大的恐惧来源。
三、倾听的能力
倾听是最容易被忽略的能力,老师若是不能放下自己对问题的前见,那就意味着不管蹲得多矮,倾听都是虚假的。
何捷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他自己是没有预设答案的,所以他的倾听是真实的。只有真实的倾听才能将师生对话持续推进。在倾听中,老师是开放的,师生都开放地接纳对方的观点来构建完善自己的观点。但绝不是通过对话形成统一的观点,只是通过对话理解对话的彼此,悦纳彼此形成自己的新的认识。真正的对话不是少数服从多数,不是以取胜为目的的,不是达成统一的共识,而是追求和而不同。
四、回应
回应不是对话的结束而是新一轮对话的开始。
平时老师们习惯在学生回答后作出评价,甚至会搜集和设计若干评价语备用。
在对话课堂中,老师不是裁判员,更不是高高在上的评判者,学生不是等待被评判的运动员。师生是对话中的平等一员,所以是评价不是回应。
回顾何老师的课堂,他就总是在会应学生,通过回应让对话充分而持续。
后续跟进:
之前在跟老师们研讨“重建以对话为特征的课堂文化”时,曾经出示过一份一位老师连珠炮式的独裁质问得到自己预设答案就停的课堂实录与一份日本社会课老师组织学生讨论家里是否要使用环保再生纸的课堂实录进行对比。让老师们直观感受什么是独白霸权的课堂,感受什么是和而不同的对话课堂。而经过何捷老师的课以后,我也会把他这两节课的课堂实录整理出来,在下次研讨时让参培老师们通过阅读思考勾画,找出何老师提出的开放问题,找到何老师推进对话持续进行的回应……让老师们看到真正的对话课堂,让老师们获得推进对话课堂的密码。
而是且何老师的课还可以提炼出另一个研讨专题:以深层次体验为特征的课堂活动文化。在何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活动且充满了深层次的体验。何老师是如何做到的,我现在只是看到了现象,但还没有这个能力分析,因为还没有相关的知识储备。这就需要再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和博士论文了。若是我在学习后,若能浅浅地分析一二,那一定会好好书写记录下来。
感谢行知营的四天活动,激起了我太多思考。也许有的思考还不够成熟,也许有的思考还未能充分理解对方,也许……那就把对这些“也许”的完善留给未来吧……但不管怎么样,我都会一直行走在不懈思考的路上。
补充说明:
没想到我的这篇文章引得理性的何捷老师忍不住用语音来交流了。有老师说从来没有看到过何老师激动到要用语音在群里交流。
其实我只是想很多人听何老师的课后会说:看,何老师多么有教学机智哟!总觉得是那些充分对话的课堂交往是一瞬间的智慧火花,而实际上这一切都不是“教学机智”这四个字可以概括的。更不能用机智来掩盖了背后那些艰辛的付出和努力。在一声声热闹叫好声背后,必须脚踏实地去发现好的密码。每一个看起来无比轻松的人,都在背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每个人都在负重前行,只是你没有看见!
何捷老师最后连连说:都怪梁老师(语音转文字转成了连教师)都怪梁老师,都怪你呀,是你呀让我心潮澎湃,说了几句,见笑了!
加油加油加油,没有一个人是容易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