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这张萌萌哒小P孩作息时间表引发了热议,一位九岁小孩每天学习时间多达18小时,只有六个小时睡觉。很多人大为惊叹,认为“虎妈”太狠,小P孩太可怜。
1、不要随意批判别人的教育方式
毕竟,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只有自己的父母最了解。也只有父母才需要对孩子的成长负责。
记得刚带晚晚回晚奶奶家的时候,周围的三姑六婆总是热心的劝我不要给孩子用纸尿裤。“会捂着”、“会变成O型腿”,科普多次无效后我再碰到这样的都只笑笑。后来有一天,一个亲戚带着娃来作客。期间问我有没有蜂糖,她要给娃冲奶粉。当时我正被晚晚吃饭的问题搞到焦头烂额,而我怀疑元凶就是前期尝过有味道的食物。于是用过来人的口吻把她说教了一番,她很无奈的告诉我,因为宝宝生了肠胃方面的病,吃什么都便血,现在只能吃一种特制的德国奶粉,而这种奶粉很苦,要兑少量的蜂糖宝宝才肯喝。听到这我恨不得拿根针把自己嘴巴缝起来,这个好为人师的我,跟那些大妈有什么两样?
这位“虎妈”也说了,她父亲是军人,从小也是这么严格要求她的。而她所在圈子里的人也都认为很正常。这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得脑补孩子是在受虐?在他的世界里看到的人(自己父母及父母朋友的孩子)都在努力,那他一天学习18个小时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这么巨大,而且,这差距是从小就开始拉开的。
再说,按表里的内容看,这个妈妈真的非常用心,各个方面都有涉及:
9种课外辅导课,每一门都有“好处”,跆拳道、游泳是为了增加男子气概;弹钢琴、拉丁舞是为了培养艺术天赋,以后找女朋友有帮助;英语是为了出国方便;围棋、奥数是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读古文是为了学习传统文化;练毛笔字是磨练他的性子。
真是为他一生都考虑周到了,这样家庭的孩子叛逆的概率不会太高。被严格要求的孩子不一定会叛逆,缺爱的孩子才会。
2、人生总是有些苦头要吃的
我相信人生总是要吃些苦头的,小时候没吃的苦,总会在长大后加倍补回来。与我相反,我先生是个学霸,从小学到研究生一直勤学不辍。我读书从不认真,看到数理化就头疼,只爱看杂书。结果,先生毕业后顺利由导师直接推荐到对口央企,我得与千军万马一起四处投简历逛招聘会找工作。工作后,先生下班了打游戏悠哉悠哉,我看书看到十二点。但即使这样,在事业上也许我也永远都赶不上他,因为他的起点就比我高太多。
与其长大了吃更多的苦,还不如小时候就先把苦头吃了。小时候吃的苦会转化成让你飞的更高的能量,长大了以后吃的苦都是现实的无奈。可惜小时候的我不明白这一点。
3、成功无法被复制
有的人可能会想,既然北大毕业的妈妈是这样教育小孩的,那我也照着这张日程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这样岂不是我的小孩也能上名校吗?但成功都是不能被复制的,因为中间存在太多变量。你能坚持每天五点起床吗?能给孩子那样的学习氛围吗?有那个经济实力报那么多辅导班吗?辅导班的教师水平跟得上人家吗?有那个时间精力辅导孩子吗?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那我只能劝你别瞎折腾,别人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合自己。
4、声音太多反而叫人无所适从
在资讯如此发达的现在,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育儿经。比如众多的育儿公众号,只要点个关注就会有海量免费的育儿信息。然而,听了那么多道理,就真的能教育好孩子吗?事实上,声音太多反而叫人无所适从,还不如从自己实际出发,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式。
随便点开近期的文章:各种各样的观点层出不穷,今天你说要尊重孩子的敏感期,孩子捣蛋要顺着他,明天有人告诉你不要迷信敏感期,孩子有毛病就要纠正,大了就纠正不过来了;今天有人推崇快乐教育,让孩子拥有无压力美好的童年,明天就有人告诉你快乐教育那都是老外们玩腻了的,快乐教育出来的都是些普通人,杰出的人小时候都在努力。寒门已经很难出贵子,还不努力提升自己的阶层以后就更没机会。都是长篇大论有理有据,讲真,普通家长被这些信息裹挟,真的很容易迷失。
5、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改变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以及合适的期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后代比自己强这没有错,但不能毫无根据的希望。
自己在社会底层,却要求孩子成为社会精英;自己不爱收拾,却要求孩子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自己是个学渣,还天天打麻将,却要求子女能考北大清华,这事就不那么靠谱。
但如果你曾经是学渣,从现在开始每天自我学习,说不定就能培养出一个学霸。即使没考上名校,父母的上进心以及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孩子一生有深远的正面影响。
如果你觉得人生无非就是那么回事,不希望孩子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只希望他/她做个快乐的普通人,那也很好。更何况,每个人对于成功的标准和理解不一样。
其实孩子更像是家长的一面镜子呀!发现孩子身上的缺点,家长应该赶快反省下是不是自己做了坏的榜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有自己先改正,才能去要求孩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