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其人
李斯是楚国上蔡人。年轻的时候,做过郡里的小官。观察能力极强。李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厕所中的老鼠在吃不洁之物的时候都是胆战心惊的,一有人或者狗靠近时,马上吓的四处逃散。而粮仓中的老鼠就完全不一样,它们不仅住着超级大的房子,而且有永远也吃不完的粮食,还不用担心人和狗的惊扰。李斯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同样都是老鼠为什么差别如此之大?最后,李斯找到了答案,人就象老鼠一样,自己的人生是自己所处环境和地位决定的。在这自己与自己的一问一答之间,李斯的三观得到了重塑,自己的命运因此而改变。于是,李斯放弃了自己芝麻绿豆般的小官,转而去向荀卿求学了。
知识命运
旬卿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荀子,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但是比较诡异的是,他教出了三个非常出名的学生,除了我们今天的主角李斯外,还有韩非和张苍,他们三个全都没有继承儒家的衣钵,这是闲话。言归正传,这时的荀卿已经熬成了当时的学术权威,李斯向荀子学帝王之道。学成后,便准备开始寻找自己的粮仓了。虽说自己是楚国人,但是对楚王实在是没有半点信心,而山东六国皆已衰弱,基本上和厕所差不多,职业前景看不见光明,剩下的只有一个选项了,那就是一路向西,辅佐秦王。
辞别恩师
李斯来向荀老师告别,说道:“我听说有了机会就一定要把握住,现在秦国正在逐步吞并天下,秦王称帝而治,这正是底层逆袭,游说之士建功立业,通往富贵的大好时机呀。如果处在低贱之位的人,不知道主动作为,等肉到嘴边才去吃,这个人也就是空有一张人脸只能勉强行走罢了。被别人最大的诟病莫过于卑贱,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穷困。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卑贱之位和穷困之地,还假装无为,而淡薄名利,那不是士的处世之道。所以我要进入秦国,辅佐秦王完成大业。
投靠不韦
李斯进入秦国后,既无人脉也无背景,正值吕不韦专权时代。与其去做政府职员还不如投奔吕相国门下。就这样,李斯做了吕不韦的门人,得到吕不韦的器重,又被推荐给了秦王嬴政,出任客卿,后来却被秦国驱逐出境了,原因竟然是被一条人工河所牵连。
建郑国渠
秦始皇元年,《资治通鉴》记载了一件事。韩国被秦国打的受不了,秦国的兵锋已经直指韩国心脏了。于是韩国灵光乍现,迸发出了一个天才想法,派出一名叫名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去秦国当间谍,以帮助秦国修建水利工程为名,来拖垮秦国的经济,以求减缓秦国向东扩张步伐。韩国打算是,只要能说服秦国启动该工程,一旦投入了巨大的成本后,如果再停工,前期的投入就会变成沉没成本,秦国自然不甘心用巨额投资去打水漂,那就必须继续投资。这样就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投入越大,越不能停,就越需要继续加大投资。事情的确如韩国设想的那样发展,只是后来被秦国发现了韩国的真实意图,秦王大怒。准备杀了郑国泄愤。但是郑国一席话不旦让自己免遭一死,反而还说服秦王让自己继续完成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说:“韩国的目的的确是想拖住大王您东进的步伐,但是就算韩国的目的达到了,也最多是给韩国续了几年命,但是工程一旦完工,给秦国带来的却是万世之利呀。就这样,秦国继续投资,郑国继续修渠,等到工程完工,关中平原受益匪浅,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秦国国力大幅增强,踏平韩国更是易如反掌了。
吕相倒台
吕不韦被秦始皇逐出了权力中心后,被长期打压的秦国宗亲势力开始反击,当郑国事件败露后,宗亲大臣马上向秦王谏言说:“各国人来秦国谋事的,大部分都是他们宗主国国君派来的间谍,请大王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于是秦王下了逐客令,李斯的名字也在其中。
谏逐客书
李斯并没有犯任何错,就这么被逐出秦国,他当然不甘心就这么一走了之,因为他还要去寻找心中那个粮仓呢。于是在离开秦国的路上,向秦王写了一封长信,我们现在把这封长信叫《谏逐客书》。原文附在文末。洋洋八百余言,其实中心思想就一个,“越能吸引人才的国家,发展就越快。”秦王收到信后,被说服,召回李斯官复原职,同时废除了逐客令。李斯可谓因祸得福,因为一封《谏逐客书》重返权力中心,还得到了秦王的器重,填补了吕不韦下野后的权力空缺,一举成为嬴政的左膀右臂,为秦王献计献策,从此与秦国的命运深深的绑到的一起。
嫉妒韩非
前面讲过,荀子有三个出名的学生。除了李斯,还有一个就是韩国的公子韩非。李斯的这位同学善长刑名法学,是一名法学专家,学习优秀,但是生不逢时。当时的韩国已经被秦国打得快亡国了,韩非无奈,只能回家闭门写书去了。韩非虽然是个口吃,但是文章写得实在太好了,让秦始皇都看得热血沸腾,灵魂被深深触动,伟大的始皇帝对作者一直心心念念,于是运用手中大权,召见韩非,了却一个书迷的心愿。嬴政见到韩非后,对他十分欣赏。韩非也不拘束,向秦王大肆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李斯听得是妒火中烧。于是,李斯向秦王进谗言道:“您别听他在这瞎白活,就算他说破了天也是韩国人,终归是为韩国的利益着想的,但是他的确有才,不如杀了以绝后患,说的秦王一时间竟然同意了,于是韩非就这样莫名奇妙的被下了大狱。李斯怕夜长梦多,就派人给韩非送去一剂毒药。嬴政转过神来后悔了,赶紧命人赦免韩非,但是为时已晚,韩非已经服毒死了。
建议焚书
秦始皇作为一代暴君,身上有两个洗刷不掉的污点,一个是“焚书”,一个是“坑儒”。“坑儒”多少有点冤枉秦始皇,但是“焚书”是真焚了,这个馊主意就是李斯给出的。事情是秦始皇的一次生日宴会引起的。在皇帝的生日宴会上,有七十位博士参加,其中有一位博士对秦始皇歌功颂德,对秦始皇搞的郡县制大加赞赏。当时有人反对说,这种郡县制是不会长久的,迟早还要回归传统的封建制。当时,秦始皇并未表态,而是让大家讨论。其实就是讨论要回归传统,还是要自主创新;是保守还是改革;是法古还是法今。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最后让李斯总结,李斯是法家,当然支持改革。法家认为万事万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制度要不断的创新才能适应外部环境不断的变化。当时这种观念还并非主流,李斯就向秦始皇建议,大意是说,以前诸侯争霸,大家都在招揽游士,现在天下以定,应该各安其位,百姓搞生产,士则学法令,不要让他们再搞什么大讨论了,也不要再学什么古代经典了,秦国只能有一个声音,就是执行秦国的法律,历史资料也只保留秦国的,所有书籍,除了治病救人的医学书,和教人种地种树的农业书外,其他的一概焚烧。以三十日为限,如果有人违抗,以法论处。秦始皇同意了,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焚书运动开始了。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场浩劫,这也是为什么战国前的历史总是疑窦重重,互相矛盾的原因所在。同时,一定还有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消失在了这场焚书运动中了,以至于他们就此沉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永远也不可能被后人知道了。这是秦始皇的人生污点,更是李斯为人类文化犯下的不可饶恕的重罪。
始皇巡游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带着蒙毅、李斯、赵高和自己的小儿子胡亥踏上了人生的最后一次巡游之路,也是自己人生的不归之途。当巡游车队走到今天的山东地界时,秦始皇病了,于是派蒙毅返回咸阳,主持望祭大典。所谓“望祭”,就是祭祀山神,袪病禳灾的典礼,这是皇帝才能享受的最高级的医疗手段。蒙毅作为秦始皇的心腹,自然担此重任。但是蒙毅的提前离开,也让李斯和赵高联手篡改遗诏成为可能,扶胡亥上位,赐死扶苏,最终加快了秦帝国的崩塌。
皇帝之死
皇帝病后,巡游车队加速返回咸阳,走到沙丘时,秦始皇死了。这个沙丘曾经也是赵武灵王的葬身之地。李斯决定,密不发丧。秦始皇临死前写好了遗诏,传位给扶苏,但是没有发布出去,遗诏保留在赵高手中。于是赵高找胡亥说出了想篡改遗诏,另立胡亥的想法,胡亥自然求之不得,但是李斯不同意,说这是大逆不道,但是赵高很快就让李斯改变了主意。
赵高说:“论才干、谋略、功劳、人脉和与扶苏的关系上,你觉得哪一点能比过蒙毅?”
李斯说:“全都比不上。”
赵高又说:“那等扶苏继位后,丞相的位置还能轮得着你?”
一席话直接击中李斯的痛点,还记得粮仓的故事吧。于是,李斯马上同意与赵高合谋篡改遗诏,传位给胡亥,命扶苏和蒙恬自杀,逮捕蒙毅,等待处决。回到咸阳后,胡亥顺利继位。
风光无限
秦二世执掌秦国后,李斯虽然家族依然风光限,长子李由担任三川君守,其他子女都与皇族结亲,这也为日后胡亥清洗皇族,李家受到牵连埋下了祸根。
陷害李斯
随着赵高在朝中的专权跋扈。李斯最终被赵高陷害,被告谋反。在狱中,李斯被一轮一轮的审讯折磨的痛不欲生,被严刑拷打得死死去活来,屈打成招,最后被判处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夷三族。
结束
李斯死了,他一生都在找寻自己的粮仓。当他和嬴政相亲相爱时,他以为自己找到了,秦国就是他的粮仓。始皇帝驾崩后,二世继位,李斯才发现,原来自己找到的粮仓,其实只是一个更大的厕所而已,自己依然是一只被别人掌握着命运的小老鼠。
《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