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太纳1904年6月21日在荷兰的演讲。20160528,微信“人哲课堂”文环老师主讲)
这个讲座对任何有兴趣认识人哲学的人都十分重要。玄学是一种对世界深入的理解,它对思考的清晰度有十分严格的要求,所以我们学的不是知道而已,而是深入地去研究它。人哲学的知识不是像身心灵运动那样,只是通过个人的感觉而成立。人哲学的知识必须是通过在非物质层面的科学研究,所以人哲学是灵性科学,不是一个信仰,不是一个生活方式。
大家知道,学习人哲学是一个很严格的学习。石太纳在这个讲座就告诉我们,在柏拉图的学堂上有一个提示,他不让任何不熟悉数学的人参加他的教学。不管人对这个历史真相怎样想,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他指出柏拉图在人的知识领域对数学学习的立场,他的目标就是以他的理念学说训练他的学生进入纯粹灵性的境界,并且出于对这个灵性境界的认识而行动,也就是跟中国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一样,不是自己去做,而是无为。就是让“道”来领导我们去做事。柏拉图认为,人的思想一旦被感官所传输的内容陷入,人一定不能认识真实的世界。所以他要求他的学生脱离感性的思维,如果人在思考的时候思想已经离开了一切感性知觉所呈现的,那么人就能够在纯粹的理念世界活动,理念世界也就是道的世界。
柏拉图最重要的问题是,人怎样才能摆脱自己的所有感性觉知,让人能够进入这个纯灵性的世界。他认为这是一个在精神生活上非常重要的教育问题。当然我们觉得自己确实难以摆脱感性上的概念,尽管我们尝试让自己从日常生活中回到自身,回到自己里面,不容许任何感性上的印象干扰到自己,但是还有剩下的感知、知觉萦绕在我们的脑海中。
一些哲学家认为,非感性的思想是不存在的,因为当一个思考还没被启发的人,拒绝接收从感性知觉传来的内容,他就会面对虚无,他的意识是空虚的,如果他还没被思想启发,他脑子是空的。他们说,就是人回到纯粹思想的领域里面,他还是会使用他的感性知觉的印象。可是这种说法只适用于还没被启发的人。
大自然为了人类型造了感觉器官,如果一个人能把他的感知力修炼到一种能感知到灵性真理的器官,那么当他脱离通过那些感性觉知得到的内容的时候,他的思想就不会是空的。这种非感性但内容丰富的思维,就是柏拉图对那些想要理解他的理念学说的人要求的,你不能这样思考你就不能明白他的理念学说。
事实上柏拉图这个要求是自古以来为了学生向更高知识 的真正启蒙而确立的一般性的要求,每一个往更高知识学习的人,都需要脱离感性觉知,除非人能在整个范围内体验到柏拉图所要求的,人是无法对智慧有真正概念的。数学被柏拉图看为训练人在非感性的理念世界里生活的一种教育途径。
我们知道,当我们做数学的时候,数学的结构是漂浮在感性世界和灵性世界之间的界,好像当我们想到一个“圈”字的时候,人通常不会想到纸上画出来的感官上的圆圈,而是想到任何本质上的圈子,比如一个人的圈子,不会想到是一个纸上画出来的圆圈。所以数学的结构就是这样的,它学习感性,又不是彻底包含在里面。数学的结构先留在无限多样的非感性结构上,当我们想到数学,我们想到有关感性方面的,但同时也想到那些不是感性方面的,让我们能认识圈子的法则的,不是感性上的圈子,而是活在我们脑海里的理念上的圈子,感性只是它的一个“相”,我们可以从任何其它的形象得到它的真理,任何形象只是里面的非物质存在的一个“相”。我们超越一个单独的感性上的形式,超越它的本身,它的本身只是代表一个灵性的事实,这是数学认知的本质。可是在它的身上存在一个可能性,就是在感性觉知的领域里面,仍然可以进入它的灵性。在数学的结构里面,我们可以通过感性的方式去理解超自然的事实。这是柏拉图的要领,如果想认识理念的真正本质,理念必须被视为重要的。如果我们在学习数学的第一步就清楚知道我们从一个数学结构里面可以获得的,我们就可以训练自己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我们要知道的是更深层的规律,是道。柏拉图要求他的弟子记住,在数学里面,人必须练习脱离感性,就有希望达到非感性里面对理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