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曾国藩

曾国藩,一直以来存在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说他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策马定乾坤“的一代圣贤,有人说他是捍卫封建统治,镇压太平天国的历史罪人。张宏杰博士所著《曾国藩传》参考收集于岳麓书院的曾国藩家书等历史资料,从多个侧面客观还原人物形象,谁都不是一出生就是圣人,书中更注重描写曾国藩是怎样从天资低劣成长为一代圣贤,以及在官场锋芒毕露、屡屡碰壁蜕变为圆滑柔软、和光同尘的,书中介绍了大量晚清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以便我们更好的理解曾国藩在当时环境下的所思所感和心路历程。

本文以《曾国藩传》(张宏杰版)、《曾国藩家书》、《最后的圣人:曾国藩》《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为依据,从修身、治国、平天下三个方面剖析曾国藩的人生历程。


第一部分. 修身

愚笨

曾国藩并不聪明,曾经流传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家里进了小偷,爬到房梁上,等大家都睡着了,就下来偷东西,曾国藩背一篇课文怎么也背不下来,小偷听得都会背了,忍无可忍,从房梁上跳下来,说:“你也太笨了,我都会背了”,说完从头到尾背了一遍。在《曾国藩全集》的日记中写道:“资质之陋,众所指视。”天赋太差,所有人都能看到。梁启超评价曾国藩:“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曾国藩参加了七次科举考试才中了秀才,而左宗棠、胡林翼、李鸿章都是的第一次就中了秀才,但是成就都没有曾国藩大。

尚拙

崇尚笨拙,现在的人都追求一个“巧”,好走捷径,而曾国藩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笨拙能胜过巧妙,从曾国藩早期科举考试可以看出来,他考了七次才中秀才,但是接着一连考中了举人和进士,就是因为他基础打的牢,一通百通,相比那些“聪明人”,早早考中了秀才,却止步于此。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尚拙”,他一生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结硬寨,打呆仗”也体现了这一原则,所谓“重剑无锋”看起来粗钝的剑却锋利无比。

骄傲

曾国藩在屡考屡败的打击之下非常自卑,特别是每次放榜时,他和父亲都被乡邻嘲讽,在他二十四岁考中举人以后,终于“一雪前耻”,变得“锐意功名,义气自豪”,甚至骄傲自满、睥睨一世。他离家进京前,祖父给他的临别赠言是“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尔若不傲,更好全了”你有才能,你做官前途无量,但是你如果把傲气的毛病改了,就更好了。

自卑

曾国藩多次科举考试落榜他非常自卑,压力很大,考中之后终于有了一些自信,甚至有些傲气,然而,他进京后,又自卑了,因为翰林院人才济济,曾国藩从口音到穿着都是土里土气,而且他家里没有什么藏书,除了四书五经,基本没读过什么书,相比之下他的眼界和学识非常浅薄寡陋。好朋友陈源兖说他“无处不着怠慢之气”,浑身上下都透着傲慢之气。

浮躁

曾国藩初到京城时,身上也有大多数年轻人都有的缺点——浮躁,根据他刚入翰林时的日记中记载,“无事出门,如此大风,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他喜欢交朋友,喜欢聊天,所以经常是一整天都在饮酒聊天下棋,心浮不能读书,

自省

曾国藩研读王阳明的《心学》,明白世上最重要的事并非考取功名,而是做圣贤之人。曾国藩在三十岁这年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定位为“圣人”。“不为圣贤,便为禽兽”。曾国藩向大师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写日记是入圣之基。曾国藩开始用记日记的方式来三省吾身。他不但记日记,而且定期拿给朋友们看,让大家一起监督自己,这个习惯他坚持了一生。通过这种方式他获得的第一项成果是戒烟,也算一个小小的鼓励,后来,他这样写: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1842)十月二十一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可见无事不可变也。连烟都能戒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有恒

性格中固有的东西岂是一朝一日能改掉的,需要一生践行,曾国藩一生最为推崇的品质是“有恒”,持之以恒,“曾国藩家书中写道:“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晚年,曾国藩这样总结:“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个人慢慢成熟。

自律

翰林院的工作不多,但是需要考试,翰林大考一般六年一次,也有例外,曾国藩第一次考试就是四年一次,翰林们一到大考就临时抱佛脚,所以,曾国藩制订了严格的自我管理要求,包括做人,读书和养生三方面,共12条:

一,敬,处处小心谨慎,保持敬畏之心;

二,静坐,每日静坐四刻;

三,早起,天亮就起床,不贪床;

四,读书不二,一本书没读完,不看下一本;

五,读史。每天读经书和史书;

六,谨言,说话之前考虑周全;

七,养气,气藏丹田;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所亡,每天写反思日记;

十,月无忘所能。每月写几首诗;

十一,作字,每天饭后写半小时字;

十二,夜不出门,晚上不出门逛。

第一次大考曾国藩考了第六名,官阶升了四级,由从七品到从四品,第二次大考他第九名,由由从四品直接升到二品,这在湖南为官者中是首例。

第二部分. 治国

贵人

第一个贵人是道光年间最重要的大臣—穆彰阿。穆彰阿是曾国藩考进士的主考官,所以二人是师生关系。对于穆彰阿,史书存在很多争议,比较公允的说法是他不太贪,喜欢有才的人,对皇上比较阿谀奉承。正是爱才,所以对曾国藩极为赏识。有一个传说,在穆彰阿的极力推荐下,道光打算见见曾国藩,然而,曾国藩在大殿中等了很久,皇上却没来,曾国藩就去问穆彰阿,穆彰阿问他有没有注意大殿上的字,曾国藩说没注意,于是穆彰阿买通了大殿的太监把墙上的字抄下来,让曾国藩背下来,第二天道光皇帝果然召见曾国藩,问他大殿写了什么。然而曾国藩与这位贵人的交往始终保持距离,以至于穆彰阿倒台时才没有牵连曾国藩。倒不是曾国藩对穆彰阿有什么意见,而是他的做人原则就是如此,不取巧,不靠关系,踏踏实实,不走捷径。

第二个贵人是道光皇帝,道光皇帝比较守旧,喜欢平稳,不追求创新和功绩,“虑大权旁落,必择谨畏之士,使之佐治,故一时才臣,半遭废斥”,怕太厉害的人掌权威胁到自己,所以选择没有才能的人,所谓武大郎开店,用的都是不如自己高的人。道光皇帝求稳的性格决定了他对曾国藩的青睐,而且曾国藩对待工作及其认真,加班加点,任劳任怨,道光皇帝对理学很有研究,而曾国藩刚好在翰林打下了扎实的理学基础,为他奠定了和道光帝的共同语言。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曾国藩从四品跃升到二品,步入高级官员的行列,也刷新了湖南人在清朝的升官记录。

道光去世

道光三十年(1850)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登基。曾国藩在看到新皇上任以后烧了三把火后,认为大清有希望了,于是,他开始疯狂上奏折,而咸丰也对曾国藩大加赞赏,于是能者多劳,不停加活,最后,曾国藩一人身兼五个部位的副部长,忙得脚不沾地,然而,他过高估计了咸丰皇帝。

刚直不阿

曾国藩敏感的闻到了天下大乱的味道,在广西,太平军已逐渐形成燎原之势,曾国藩发现自己看错了人,新皇难当大任,他认为要想拯救大清,一定要敲醒糊涂的皇帝,于是,他开始直言纳谏,逆耳忠言,这对主仆自此开启了十余年的爱恨交织的斗争。曾国藩把皇帝严厉批评了一顿,咸丰皇帝是个及其敏感记仇的人,大发雷霆,要杀了这个大逆不道之人,身边的大臣劝他:“您要是放曾国藩一马,才显得大度”,皇帝这才把这口恶气咽了下去,回了一封信,大致意思是,一,你说的这些罪状大部分都是污蔑,我不接受;二,我让你提意见的,所以我不怪你;三,以后我们还像以前一样。前两条是真心话,第三条不是,因为这件事咸丰记了一辈子。

刚得罪完皇帝,曾国藩又开始得罪北京的官员。第一个就是琦善,琦善出身贵族,声名早达,三十岁就当了河南巡抚,在朝廷中根深蒂固。琦善的罪名是在陕甘总督任内“妄加诛戮”,“将雍沙番族刑求逼供,杀毙多名”,皇帝命将其革职交刑部审讯。刑讯逼供也不算很严重的问题,加上为琦善说好话的人太多,所以很多官员想顺水推舟卖个人情,只有曾国藩坚持原则,慑于曾国藩的刚直,琦善被革职,凄凄惨惨地离开北京,发往吉林效力赎罪。

赛尚阿是朝中重臣,做过文华殿大学士,还一度当过首席军机大臣。俗话说不看僧面看佛面,曾国藩谁的面子都不给,众人独醉我独醒,无论在什么时代,这种刚直不阿是会碰壁的,得罪了几个重要人物之后,本来好人缘的曾国藩变得曲高和寡了,去赴宴,他找了一桌熟人的桌子坐下,同桌人全都起身去其他桌了,及其尴尬!

清廉

清朝官员的工资很低,曾国藩一年工资一百二十五两白银,按照现在的购买力,相当于两万五千块钱,月薪两千多的京漂,生活的拮据程度可想而知,当时京官大多靠灰色收入,而曾国藩立下誓言,不靠做官发财,导致他经常入不敷出,借债度日。曾国藩把北京的人从上到下都得罪遍了,自己也尝到了被孤立的苦头,很痛苦,又想回家了,可是作为一名副部长,居然掏不起路费!

离京

就在曾国藩为路费发愁时,皇帝派了个好差事给他,去江西当乡试主考官,当考官是个名正言顺的灰色收入,而且还给了他放两个月的假,可以顺便回湖南探亲,一举两得。

曾国藩满怀兴奋地于咸丰二年(1852)六月走了,至此结束了十二年的京官生涯。

守孝

在去江西的路上得到母亲去世的噩耗,曾国藩离家十四年,从来没回过家,十分想念母亲,母亲更是每天都盼着见到儿子,如今好不容易快见面了,母亲却先一步离去了,曾国藩回家守孝去了。

第三部分. 平天下

太平天国崛起

此时的曾国藩对官场毫无半点眷恋,他准备解甲归田,可是,太平天国从广西打到湖南湖北,皇帝命令在各地休假退休的官员都行动起来。

就在曾国藩打算拒绝这个差事的时候,好友郭嵩涛前来吊孝,他的一番话让曾国藩改变了决定,“你以前经常抱怨朝廷暮气沉沉,制度僵化,官员不作为,现在大敌当前,不正是你大干一场的机会吗?”时势造英雄,对有想法的人,环境越乱,问题越多,机会也越多,曾国藩一直想赤地立新,开创局面,拯救天下,虽然对朝廷不报什么希望,但如今身在湖南,天高皇帝远,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大展宏图。

曾剃头

曾国藩在长沙行事高调,成立了审案局,类似于社会治安严打中心,发挥铁腕手段,对地痞流氓之类干扰社会治安的“格杀勿论”,放到现在这些罪名顶多拘留,只要发现地痞流氓抢劫犯直接绑来,都不用经过县衙,也省去了审案过程,不需要法律依据,只要有报案人的口头证据,就可以定罪,进而斩首,罪不至死者,放到木笼子里,游街示众,然后关在里面直到站死饿死,还不如直接杀头来得痛快!社会中到处弥漫着恐怖的气息,也可以想象有多少冤魂被草菅人命,曾国藩从此有了“曾剃头”的绰号。

曾国藩为什么如此残忍呢?这不符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他认为今天的局面就是过去几十年政府不作为,没有把这些早就该杀的人杀了,才遗留下这么多祸患。另一方面曾国藩认为治乱世要用重典,在高压震慑下,社会秩序很快稳定下来,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负面作用,恶评如潮。

强龙不压地头蛇

曾国藩这样大动干戈,势必引起当地地方官的反感,最关键的是他动了别人的奶酪。自古权和利不分家,曾国藩夺了别人的权,那就断了别人财路,加上曾国藩半年里办的案顶上湖南过去几十年的,这不是打别人的脸吗?

曾国藩不是初入职场,也是个为官十多年的老人了,难道不懂为官之道吗?当然不是,他认为当今社会就像一块腐肉,唯一的办法就是挖掉它。

湖南受辱

皇上让曾国藩训练一支民兵队,但曾夫子要的是正儿八经能打仗的湘军,他认为清朝的军队已经没有灵魂了,没法打仗,长沙的军队叫绿营军,曾国藩在训练湘军的同时,想给绿营军也注入些灵魂,好心却办了坏事。

第一,当兵的向来看不起文官,认为文人只会舞文弄墨,花拳绣腿,真要打仗没一点用,更何况在大清的制度下,文官不能插手军务,也就是说曾国藩管不着绿营军。

第二,绿营军副将清德带头不服曾国藩管,于是曾国藩一道奏折把他弹劾了,清德被革职查办,结果就是得罪了湖南最高军事长官鲍起豹,打狗还要看主人,曾国藩确实没把人放在眼里。

基于这两点原因,绿营军经常故意找湘军打架,有一次,曾国藩要求鲍起豹严惩打架的绿营军士兵,带头闹事的绿营兵被捆起来,送到曾国藩的公馆,同时放话出去曾国藩要严惩绿营军,军人开始闹事,而湖南政府官员本就对曾国藩有意见,都装看不见,绿营军一看胆子更大了,直接攻击曾国藩的公馆,曾国藩认为这些大头兵怎么也不敢攻击一个二品大员啊,他错了,当兵的才不管你是几品,直接破门而入,差点要了曾夫子的老命,吓得他从后门跑出去找隔壁的湖南巡抚骆秉章求救,骆秉章亲手给绿营军士兵松绑,还道歉,曾国藩彻底懵了,一群士兵攻击自己堂堂二品朝廷命官,还有功了?骆秉章没有给曾国藩一句解释,只说以后打仗还得靠他们,曾国藩又一次沦为湖南同乡们的笑柄。

建立湘军

这件事让曾国藩认清了自己在湖南的处境,这个连人身安全都不能保障的地方不能再呆了,回衡阳老家去建立湘军!

清朝是满族的,汉人从来没有被信任过,更别提重要的军权更不可能交给汉人,所以曾国藩的想法是危险的,不能见光,只能偷偷摸摸的干,可想其艰难程度。

曾国藩为什么非要创立湘军呢?是什么样的强大动力支撑他?要从太平天国起义说起,洪秀全创立的拜上帝会的源头是基督教,他考秀才不中,由此抵制中国传统文化,除了焚书坑儒,太平天国是历史上对中国传统的第二大毁灭,无庙不焚,无像不灭,从百姓家里搜出的书,或扔到厕所,或烧掉,读书的或者买书的人统统斩首。如果太平天国起义成功,那中国将看不到老祖宗留下的文化了,曾国藩要阻止,不仅仅为了咸丰皇帝,为了大清,更是为了孔圣人的文化遗产,为被毁掉的神像报仇。


”挺“经

太平天国在南京定都以后,步步北上,清军节节败退,咸丰皇帝能调用的清军已经不多了,几次三番催促曾国藩出兵,能拦一会儿是一会儿,但是曾国藩把自己视为挽救大清的唯一希望,没到火候绝不出兵,于是,曾国藩开始敷衍咸丰,为自己练兵争取时间。期间,曾国藩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一次是知己好友江忠源和亲家陈源兖被围困庐州,弹尽粮绝,向曾国藩求救,为了天下大局,他按兵不动;第二次,恩师吴文镕镇守武昌被困,吴文镕是个明理之人,他给曾国藩的信中写道:我被崇纶所逼,不得不以死报国,你一定要顶住,不要为了我轻举妄动,大清就指望你了。吴文镕自杀了,曾国藩泪如雨下,大清又失去了一大支柱。曾国藩顶着巨大的压力,抗旨不尊,不顾恩施益友的性命,为造船、购炮、练兵赢得了时间,曾国藩后来说他可以写一本”挺“经。

第一次投江

咸丰四年(1854)初,太平军打到了湖南长沙,曾国藩终于要出师了,本来信心满满,首战必捷的,却听信假情报,在靖港遭遇惨败,曾国藩悲愤交加,不成功,便成仁,他投江自杀,卫兵把他拉上来,回去以后他写下遗嘱一心求死,幸亏,他布下的另一支军队塔齐布在湘潭打了胜仗,解救了长沙。这一捷报也让被打的六神无主的咸丰皇帝喜出望外,没投入资金的一支民兵团居然能取得太平天国起义以来的首次胜利。

收复武汉

取得湖南首胜,湘军依靠优良的水师装备,成功收复了武汉,武汉因独特的战略位置,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一战也为咸丰皇帝打了一剂强心针,对曾国藩的态度有所好转”不意曾国藩一书生,乃能建此奇功。“没想到曾国藩一介书生,能立下如此大战功。


曾国藩扭转了战争的局势,咸丰皇帝按惯例,任命收复湖北的曾国藩为署理湖北巡抚。但是,军机大臣祁寯藻说了一句话改变了曾国藩的命运,“曾国藩一个退休官员,振臂一挥就能召集这么多人,跟他卖命,而且所向无敌,这不是个好现象吧?”这句话正中咸丰的命脉,大清的政治根本原则有两条,一是重满轻汉,二是强干弱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再说这个祁寯藻,他的政治生存法则是多种花,少栽刺,尽量不得罪人,上能逢迎下能笼络。曾国藩在咸丰刚刚登基的时候批评的朝廷官员,其中就有这个人,所以二人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然而曾国藩在批评咸丰皇帝,惹恼了皇上的那次,出来打圆场的也有这个人,并不代表他对曾国藩有多么大的好感或敌意,只是他的做人原则就是如此。

在大清存亡之际,曾国藩是唯一有力量和太平军抗衡,拯救大清命运的湘军统帅,这个错误的提议居然再一次被皇上采纳。

咸丰刚刚任命曾国藩为湖北巡抚,又马上将他罢免了。

虽然曾国藩出山只为救国不为做官,但是打仗时如果没有权利,很多事情不好办,比如筹钱,比如招兵买马,这些都要求助于地方官,而有了湖北巡抚的位子,就能以湖北为根据地大后方,曾国藩为了能更好的打仗非常需要权力。

更为讽刺的是,湖北巡抚一职居然给了陶恩培,他可是曾国藩的死对头啊,曾国藩深刻的感受到了皇上的不信任和猜忌。

并无战略意识的咸丰皇帝还喜欢乱指挥,在太平天国占领南京以后,成立南北两大营,举全国之力供应粮饷攻打南京,根本就是徒劳,而且命令曾国藩马上去江西九江,后来证明这一步非常错误,给曾国藩带来了惨重的损失,甚至差点命丧于此。

九江自杀

在九江,曾国藩遇到了军事生涯最大的危机。

九江位于长江与鄱阳湖之交,是长江中游的重要城市,战略位置非常关键。在顺利攻打湖南和湖北之后,对江西九江,湘军志在必得。

曾国藩计划首先拿下了长江的控制,不得不说湘军的水师无论从装备还是技术上,都甩太平军几条街,所以,在顺利攻打九江长江的要塞半壁山和田家镇后,湘军就彻底控制了长江在九江以上的范围。

湘军在密集的作战后已经疲惫不堪,几场胜仗也让曾国藩有些得意,他们低估了九江的攻克难度,九江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而且太平军守备森严,“环攻十余日,贼坚闭不出”,攻打九江没有进展,而太平军开始研究湘军的水师,由笨重的大船和灵活的小船搭配构成,如果把两部分拆分开,湘军的水师就失去了战斗力,于是,太平军用计将萧捷三率领的二十多艘轻舟吸引到湖口以内,封锁湖口,只剩运转不灵的大船不敢轻易出战,湘军水师处于被动局面。

一天晚上太平军对湘军水师发动大规模进攻,湘军大乱,损失惨重,连曾国藩自己的坐船也被太平军俘获,要不是他紧急关头跳江逃走,可能都成了俘虏,相信曾国藩这次跳江主要是逃跑,而不是自杀。

被救上岸以后,曾国藩看着自己亲手建起来的水师毁于一旦,他又无限惆怅,而萌生去意,两次跳江,这次改成策马而死,幸亏罗泽南和刘蓉拼命拉住缰绳。

没有了水师,攻打九江无望,湘军被困在了九江城外。太平军又卷土重来,占领了湖北,曾国藩一年多辛苦打下的湖北得而复失。曾国藩意识到了没有巩固胜利果实,而迅速东下是个多么错误的决定。

久攻不下九江导致湘军大将塔齐布急火攻心,吐血而亡,塔齐布和罗泽南可以说是曾国藩的左膀右臂,能征善战,此刻曾国藩失去了爱将,“顿失依恃,抚尸大哭”,几天后,水师统领萧捷三在湖口中炮阵亡。

劫后余生

湘军进攻九江不仅没有进展,而且水师被太平军用计分化攻击,损失惨重,还连续损失了塔齐布和萧杰三两名大将,只剩罗泽南了,这时,胡林翼来信请求调罗泽南去支援攻打武汉。

曾国藩评价胡林翼“胆识绝人,威望夙著”,多次向皇上举荐,胡林翼情商很高,会做人,深得咸丰皇帝赏识,太平军攻打湖北时,作为湖北按察使的胡林翼自请去支援湖北,尽管江西处境艰难,曾国藩本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的原则,不仅放胡林翼回去,还慷慨的抽调六千人给胡林翼,这六千精兵就是胡林翼起家的资本,几个月以后胡林翼被封为湖北巡抚,这个曾国藩多年求而不得的职位,轻松的给了胡林翼,曾国藩心里不知作何感想。

湖北巡抚是自己人这终归是好事,所以当下之急是赶快拿下湖北,胡林翼请求调罗泽南帮助自己,要知道湘军当前处境危险,前有久攻不下的九江,后有太平军的大举进攻,水师又丧失了战斗力。但曾国藩以大局为重,不顾自身安危,不仅将罗泽南给胡林翼,还给他几支精锐部队。

这下,曾国藩真成了孤家寡人,曾国藩的手下和好友刘蓉都急了,曾国藩跟他们说:“如今湘军和我都困在这里起不到任何作用,但如果能攻下武汉,有利于天下大势,我虽困犹荣啊!”

太平军将领石达开占领了江西的大部分地区,曾国藩没有得力干将,只好困守在南昌和南康之间的夹缝地带,通信中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曾家人着急了,弟弟曾国华去湖北找胡林翼,大哥当初倾其所有支援你,现在他有难你得管,胡林翼不是忘恩负义之人,尽管武汉眼下正处于胶着之际,但他还是给了曾国华四千人去江西救曾国藩。几个月后,另一个弟弟曾国荃也招募三千人,会合湘军老将周凤山,攻打江西吉安,就是吉字营的得名。

弟弟们的及时救援,加上洪秀全抽调了大批部队去支援天京,江西的危机就解除了,曾国藩此时有一种劫后余生的心情。

被罢官

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被收回兵权,卸甲还乡,这两年间,虽然心中郁闷,但是有大把时间可以看书思考,他大量看庄子、老子的书,反思自己为官十余年,自傲、急切、蛮干、刚直,可以说这两年是他大悔大悟,脱胎换骨的人数转折。

第二次出山

在胡林翼的运作下,曾国藩有了再次出山,为朝廷效命的机会,当初被夺兵权时,一气之下放话,和皇上一刀两断,老死不相往来,现在却等待召唤,可见曾国藩即便在家,也是心系天下。再次出山的曾国藩变了一个人,不在直来直去,学会了迂回客套,不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学会了和光同尘。

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后来总结自己打仗”十余年来,但知结硬寨,打呆仗,从未用一奇谋,施一方略制敌于意外之外。“这也体现了”笨“,不投机取巧,结硬寨是在城外扎营,挖壕沟,把敌军牢牢围困住,达到《孙子兵法》中的以静制动,反客为主的目的。在攻打安庆城时,围困一年多,城内缺吃少粮,人们开始吃猫和老鼠,草根树皮,后来饿死的人越来越多,安庆之战惨烈无比,积尸如山,安庆终于被攻下了。

咸丰去世

曾国藩正把这一好消息上奏咸丰皇帝,忽然接到皇帝去世的消息,咸丰当了十二年皇帝,没过过一天好日子,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内忧外患,自己又缺乏作战才能,越指挥越乱,现在好不容易安庆克复,大局有所转机,皇帝却去世了,曾国藩百感交集。

两江总督

曾国藩的政治权力进入了一生中的高峰时期,虽然忌惮重权在握的曾夫子会构成威胁,但慈禧和奕䜣此时只能依靠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南京作为太平天国最后的堡垒,曾国藩和曾国荃兄弟把这一仗想的过于简单了。

按照曾国藩的计划,曾国荃主力攻打南京,三路替他清除外围援军,分别是西路多隆阿攻打庐州,东路鲍超攻打宁国,北路李续谊,三路援军向南京再形成合围之势,不难看出,曾国藩这是想复制安庆之战,将攻克太平天国最后的胜利给弟弟,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求功心切的曾国荃一路猛进,三路援军突生变故,李续宜的父亲突然去世,回家奔丧了,鲍超被太平军困在宁国,多隆阿对安庆之战的封赏本就不满,加上他是跟随胡林翼的,胡林翼去世以后早生异心,攻下庐州以后自请去陕西支援,离开了曾国藩。

曾国荃经过了雨花台大战这背水一战后,曾国荃在前线度日如年,曾国藩在后方焦灼不安,他也只能给弟弟提供精神支撑,太平军那么多人等着吃饭,估计他们的屯粮撑不过一个月,你只要挺住就行,加油!曾国藩能做的就是保障后勤,粮草弹药,江西巡抚沈葆桢忽然要截留军饷,这不是火上浇油吗?曾国藩当初扶植沈葆桢就是要他为湘军提供军饷,而这次他用人不慎,曾夫子受到来自于前线和后方的双重压力,从未有过的焦虑。

南京攻坚战

太平军的援军终于撤退了,趁此喘息之际,曾国荃赶快派人去募兵,曾国藩也派鲍超去清扫周围。然而南京城依然固若金汤,城内屯粮也远比想象的多,“结硬寨打呆仗”的老办法行不通,曾国荃绞尽脑汁攻城,爬城墙,挖地道,派间谍,都以失败告终,眼看快三年了,曾国荃急火攻心,有些积郁成疾,不到四十岁两鬓斑白。

曾国藩每每写信安慰弟弟,“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自从上次被罢黜回家以后,曾国藩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以前他认为人定胜天,后来变得知天命,和天比起来人的力量非常弱小,所以很多事情的结局并不是人力所能决定的。比如攻打南京,曾国荃能做的就是挖沟,截断城内的救济,抵御外面的援军,稳定军心,至于能不能攻下来,什么时候攻下来,甚至我军会不会感染疾病,都交给老天吧。

可是,朝廷等不及了,命令李鸿章去支援曾国荃,赶快拿下南京,李鸿章犯难了,不去,抗旨,去,抢了曾国荃的功劳,没法对老师曾国藩交待。于是,李鸿章对朝廷借病托辞,对曾国藩表示自己对老师的衷心,对曾国荃表示同情并施加压力。

曾国荃压力大到几近崩溃,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满身疱疹,攻城从地上转到地下,一个挖地道,一个堵地道,就在地底下快被挖成筛子的时候,曾国荃终于挖通地道,用炸药把城墙炸开了豁口,湘军蜂拥而入,曾国荃紧绷的神经瞬间松了,泪水倾泻而出,这三年来已经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匆匆将好消息报告朝廷和大哥,之后就酣然入睡,要把三年来欠的觉都补回来。

收到捷报的曾国藩百感交集,夜不能寐,从咸丰三年创立湘军至今已经十二年了,为了今天他付出了太多,失去了两个弟弟曾国华和曾国葆,数不清患难与共的战友战死,江忠源,吴文镕,罗泽南,塔齐布,李续宾等,自己无数次命悬一线,三次走投无路自杀,每天殚精竭虑,忍辱负重,这张捷报终于能告慰咸丰皇帝以及所有战死将士们的在天之灵了。

曾国荃只想放松疲惫的身心,任由手下在南京城内烧杀抢掠,为非作歹,就当是对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一点奖励吧,毕竟这也不是第一次。曾国荃的上奏只是匆匆汇报了结果,曾国藩做了详细汇报,毕竟自己十多年就干了这么一件事,他在这道奏折上费了一番工夫,太平天国战争持续十五年,战火遍及十六省,收复城市六百余座,全文写得既体现自己劳苦功高,又谦虚低调,没有有功高震主之嫌。

朝廷其实是有很多不满的,主要是对曾国荃,原因有几方面:一,南京内城还没破,不主持战斗,而是急于表功。二,朝廷对曾国荃贪婪和残暴的恶名早有耳闻。三,太平天国十多年掠夺的财富都在南京,朝廷需要这笔钱缓解财政危机,而无论是曾国藩还是曾国荃都没人提起。四,没有生擒太平天国部分首领,导致他们流落民间。

朝廷的不满其实不无道理,曾国藩也心知肚明,但是他也没办法。因为自己的圣贤廉洁,家里人跟着他吃苦受穷,而一直是曾国荃替他履行家长的责任,支撑家族的经济,所以曾国藩对弟弟在战后的敛财行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关于残暴,曾国荃也是拜大哥所赐,从两条命令可以看出:一,太平军骨干不论是否投降,一律斩杀;二,南京城被困期间,粮食紧张,放出了一些老人小孩,曾国藩反对的理由是“城内饥饿者多可致内乱”。

自断羽翼

现在太平天国已经被镇压,曾氏兄弟位高权重,曾国藩深知花未全开月未圆的道理,历史上兔死狗烹的先例比比皆是,以他敏锐的政治嗅觉,闻到了危险的味道。曾国藩说"须设法将权位二字推让少许,减去几成,则晚节渐渐可以收场耳。”要想完美收场,就要把权势减掉几分,于是,曾国藩果断决定自剪羽毛,让曾国荃辞职和裁撤湘军。以曾国荃的风评和朝廷对他的不满,让他辞职是在保他,大规模裁撤湘军则是减轻朝廷的疑虑,更是自保。

油尽灯枯

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元1872年3月12日,曾国藩耗尽了最后一滴心血,与世长辞。至于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令曾国藩成了盖棺而犹未定论的人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830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3,992评论 2 376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875评论 0 33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837评论 1 27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734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091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50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17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68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298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50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27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23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06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40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49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36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