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专业还是选梦想?这是很多大学生纠结四年的问题。到底是应该在自己专业领域找一个稳定的工作,踏踏实实地过一辈子,还是应该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热血一把,闯他个轰轰烈烈。
之前我去参加过一个性格色彩的沙龙,人不是很多,是中国性格色彩协会讲师刘达老师主讲的。
沙龙是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举办的,有一个暨南大学的师兄,大老远从市区赶到大学城,(坐地铁也要一个多小时)他是刘达老师的粉丝,大老远跑来除了见见刘达本人,就是为了问一个问题:我是应该找工作还是应该和同学创业。
那位师兄已经研二了,可以说,他大学四年加研究生两年全在纠结这个问题。
我也一度因为这个问题十分困扰,可见这实在是一个值得一说的话题。
昨天看书的时候看到一段话: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迈克尔斯彭斯的研究表明,读什么专业都一样。大学教育所起的作用,只是发送信号,即证明我的能力比不上大学的人强,仅此而已。不同专业的能力并无差异。
我把它发到了朋友圈,立刻引起了热议。
可以分成两派,一派觉得说的有道理,因为据说普林斯顿大学就有这样的说法:如果我们的学生学会了什么专业知识,那就是我们的失败;一派觉得净瞎扯,你不学专业知识,那谁去治病救人,全屏一腔热血能成什么事?可以说各有道理。
我觉得,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的利刃,而不是龟壳。如果把专业知识比作金箍棒,它应该去斩妖除魔,而不是为自己画下一个圆圈,画地为牢。
就是说,知识、文凭不能被当做负担,不能成为消磨斗志的温室。很多人,在求学的道路上走得越远,就越畏首畏尾,怕调绩点,怕成绩不好找不到工作,怕自己多年的努力因为自己一时冲动毁于一旦。
一般是这种心理在作怪:我都学了这么多年了,如果不继续下去,那前面的功夫不就白费了吗?懂点经济学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被沉没成本禁锢住了。
可以说,学习专业知识只是武装自己的一种途径,而不是目的,我们不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而学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并用自己创造的价值换取赢得的待遇、尊重。
这时候,如果你发现专业知识已经开始阻碍自己进一步实现价值了,那就没有为沉没成本继续买单的必要了。
可能会有朋友跳出来说,你的意思是让我现在就辍学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喽?那我要是失败了谁负责任啊?
如果你能这样想,那就曲解了我刚才说的意思了。
当然没人付得起这个责任。盲目地凭着一腔热血去放弃专业,高喊着梦想,就加入创业大军,这无疑是愚蠢的。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作为自己的矛,你用什么打破资本的盾,让自己的企业获得,认可,迎来成功呢?
毕淑敏就是个很好地例子。
她学的是医学,但是却成为了一个很好地作家。正因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她能从其他作家不知道的领域构思,创作。这才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专业知识不是绑架梦想的铁链。如果只把专业知识当做维持生计的手段,那受伤的不只是你,还有这个领域。
我在豆瓣上认识了一位小学老师。刚开始我觉得豆友应该都很文艺范,不是富有诗书,就是提笔成画。后来聊着聊着,我发现她并不喜欢这个职业,甚至觉得小学老师就是操着卖白粉的新,拿着卖白菜的钱。
看到这句话的那一瞬间,我实在是太震惊。
我想起了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定下每个月读一本书的目标,在每个月末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没有领导要她那么干,完全出于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对孩子的负责。这才使我养成了喜欢读书的习惯。我不敢说喜欢读书有多好,但我想,肯定比一个操着卖白粉的心的老师交出来的学生素质要高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