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时候,我非常内向,经常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看书写日记,不和任何人交流。
后来有次在饭桌上,姑妈奶奶一脸严肃地问我“你这个年纪的孩子都该是阳光明媚的,你怎么死气沉沉,完全没有同龄孩子的朝气呀”,这段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很长时间,我都认为“内向”“不爱说话”都是负面的代言词。
上大学时,我经常陷入“内向”的焦虑,比如一群人走在路上,大家热络地聊天说地,我却不知道如何加入他们,更害怕旁人察觉我的尴尬与不适,只求时间快一点,能早早离开人群。
我特别讨厌饭局,不管是亲戚聚会还是朋友邀约,都让我感到负担,特别是逢年过节一家人同坐一桌,大家你来我往互相敬酒,而我却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更不知该说些什么。
很长时间,我都将这些问题视作自己最大的缺点之一,讨厌自己的内向,更讨厌自己的无话可说,但对此,无能为力。
毕业后进入职场,我见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越来越多的故事,这时我才发觉,其实内向并没什么不好。
这个世界上每种性格都有其存在的缘由,我们终其一生,都在为接纳自己而努力。在这过程中,学会过滤掉那些刺耳却无关紧要的声音,是每个内向者需要习得的能力。
02.
我常常惊觉内向带给我的额外馈赠,比如细心、敏感、耐心、共情。
因为不善社交,不喜言谈,我更多时候充当着观察者,去观察四周人的一言一行,有时无需多言,一个动作,一个转瞬即逝的微表情,就能让我敏锐的感知到对方的情绪。
一个人独处,也完全不会感到孤单,取而代之的是自在悠闲,不用考虑别人的情绪,不用与人交流,全副心思去做自己热爱的事。
内向者并非不能社交,只是相比密集而低质量的社交方式,他们更喜欢深度社交,《内向者优势》作者马蒂·兰妮就曾提到,内向者关心深交的朋友。
朋友可以不多,但必须真诚走心,不需要每天联络交流,但在彼此难过困顿时,毫不吝啬陪伴与安慰。某种意义上,因为内向,天然筛去了那些不靠谱的”狐朋狗友“。
03.
我喜欢的作家王小波曾在《沉默的大多数》中,引用了罗素的一句精辟名言,“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小时候,我们总被父母老师教育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他们告诉我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长大后我才明白,很多事根本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的一瞬间,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除了我们自己,没人能定义我们。
我们不需要配合他人的喜好表演,更不需要追逐所谓的正确与完美。
只需要知道:别人的话没那么重要,做一个内向的人,我很满足,仅此而已。
END
西二,媒体人丨写作者。
分享人生感悟,所思所想,用温暖的文字治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