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有些郁闷。
一
轮到他做值日长了。轮到了周三,做了半天班长——不知道是老师慈悲为怀还是轮到他正好是周三。早上主动早起提前到校,中午抱着个大本子回来,说要把班里的情况写下来给班主任。
很快写完了:今天是我觉得最开心的一天,因为李老师带大家做qian zhi he(千纸鹤),所以心情很yu kuai(愉快)。我提醒说,你今天是值日班长,应该把班级情况汇报给老师。他一副沧桑的老司机状:这个我知道,你看,大家都这样,随便写写就行,不用那么认真。
我的火腾就上来了——刚出的蛋壳儿就混,以后还不得混混啊。命令他必须按要求,不许糊弄,别人怎么写与他无关,先写班级情况,然后才能加个人心情。
写完又有些恼火,以前发现但没怎么重视,今天格外刺眼:字挤得像早高峰的地铁,想改错误根本没空隙;铅笔就剩一点点芯,却懒得去削,字又黑又重。
擦掉重来!第一遍没擦净,重新擦,削铅笔、回忆课堂纪律、加大字迹间隙……折腾半天才完成。
二
学钢琴的那家机构又换老师了。来了个15岁就过了10级的钢琴老师,谈自己当年的考级之路和体会,诚恳又靠谱。谈完秀琴艺,一段飞珠溅玉的华彩也很过瘾。没敢意淫自家娃将来万众瞩目一曲奏罢掌声雷动的画面,只想让他和几个小伙伴一起,跟着老师学些非考级的课程,互相促进也没那么枯燥。考级需要极强的抗压能力,我更愿意让他发自内心的喜欢音乐、理解音乐而不是就会弹几个考级的曲子。
回来和他谈了上音乐课的想法,说老师怎样怎样厉害……他静静地看我表演到最后,慢悠悠地说:要花很多钱吧?太贵了——我当时就楞了,看来耿直老boy碰上了心机小boy了!第二天上学路上,他又善解人意地劝我:爸爸,你用我学琴的钱去多买点比特币吧……气得我想把他从自行车子揣下去。怪不得周末能跑多远就跑多远,没压力啊。这样的佛系+心机boy该原路送回!
·····································································································
本来想火力全开抓一下,后来觉得不行。想法,靠说教和强制都没用。看到一篇文章《心理学家说,这7个迹象说明你把孩子抚养得很好》,火气算是消了一些(难道是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有些迹象说明你的亲子关系处理得其实不错:
孩子能够在你面前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情绪
人都会有各种情绪,区别只是:会不会在某个人面前表现出来而已。越亲近的人,越容易在他们面前表现情绪。只有当孩子感觉与父母相处,有绝对安全感,才会在父母面前撒娇。
如果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的情绪很少,或者只表现某一类情绪,就预示着亲子关系有些问题了。
嗯,这个做得不大好,看到他哭哭啼啼做小姑娘状就有些心烦。
孩子会和你谈自己的想法,不担心你会有什么反应
如果孩子愿意告诉你自己的任何想法,就说明你们这段亲子关系很亲密。
有些父母对孩子太过严厉,或者对孩子的想法、情绪反应过度,孩子就会越来越不愿和父母说自己的想法。此外,孩子也能比较准确感受到父母的心理承受力,如果他们觉得父母不能承受,也不会告诉父母。
这个分析单一了。他说真话是因为现在还小。在成人的世界里,语言作为交流工具,更多是修饰、掩饰的功能。以后大了,更心机了,会不会和那些先进啊典型啊一样有戏码?那老子也有办法,反着理解就是了。趁现在天真未琢,修理三观。
对孩子的反馈不评判也不贴标签
有些父母在诉说了孩子行为以后,总要给孩子贴上一个标签——比如懒、贪吃,不够聪明等等。
这些标签和评判并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只会让他们变得越来越像「标签」那样。
这一条平息急躁催人清醒。他对文字对音乐的感受并不太迟钝,两岁时听《枫桥夜泊》朗诵,评论道:这个人想念他的朋友了,很难过。听卡门组曲手舞足蹈,非洲鼓上一通乱打,现在难道用进废退了?
看过大师小泽征尔的彩排。景仰之余,对团队氛围印象更深刻。几十个人的乐团,不论哪一个人的一个细微动作甚至一个眼神,对团队都有着心灵感应一样的效果,如臂使手,几十个人默契得成了一个。懂点音乐,对感受、理解力、审美、团队精神都是很好的培养,现在时间还充裕,不能浪费,到四年级就来不及了。
我决定推一下。佛系的人好说话,说不定哪天自己就嗨起来不用勉强了。有一天他会感谢我今天的坚持,这样的例子我见好几个了。
教书是学校的事,育人真是家长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