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一:
文章所讲的主要内容,“对立元素轮番出现,抽象—具体,综合—详细,宏观—微观”这些观点,与语文课上教议论文的“总分总”,“论点”与“论据”内容有异曲同工之意。也与企业中公文材料撰写时使用的“金字塔思维”同一含义。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方法在阐述一个本质相同写作技巧。都是需要我们灵活运用到文章写作当中去的。
感想二:
在文章所引用的伐木工人故事段落中,读起来确实动感十足。多读几遍之后发现,体会到其中3种动感形式。
第一、有多个画面层叠推进,如同一幅幅画面出现在眼前,比如“森林”——“黑人身影”——“工人的话”——“手臂的伤疤”,就令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像出一幅从天空往下取景到一片浩瀚的森林,切换到曾经出现过的一群黑人身影,再切换到一个本地工人的采访话语,最后一个镜头给到这位工作手臂上的伤疤。
第二、又有多个画面切换形成动感,比如“小飞象”,“黄色图片”,“石头”,“琐事”“蜘蛛的话”,名词的切换,也让读者自然想像到镜头画面及小情节的切换。
第三、也有逻辑思维运作而带出的动感,比如“男性社会”概念定性抛出来,读者自然会思考,为何这样说? “几乎没有女性来”的状况抛出来,读者也会自然思考“几乎没有”,那就等于“零星有过”,那些零星来过的女性怎么样了?到“某女性来过被骚扰,然后辞职”已经解释了读者心中的疑问,然后 “监工的话”来补刀,在读者疑问已经解除的基础上,再强化一下男性社会下单个男性是如何“正常”看待这件事。
感想三:
这份阅读材料,对应了舒老师在课程刚开始不久,谈到的文章“四有”中的“有料”这一点。那些挖掘起来困难重重的“对应信息”,“具有高关注度的具体材料”,正是“有料”所指的细节。正如材料中所说,当这些必要的细节有效陈列出来,才能把故事报道完成,也就形成了文章所指的内部产生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