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平日就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的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一个极其典型的人物形象。 就是这样一个拘泥在社会底层的人物,却有一套自己独特的方法论,即阿Q的精神胜利法。初读文章内容时,只觉得这一套方法论荒唐至极,但在阿Q身上多数时刻却十分奏效,又令人觉得惊奇不已。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常常通过虚构胜利来维护自己的自尊;是当阿Q受到侮辱和嘲笑时,他并不选择正面反抗,而是选择自我安慰;是阿Q在面对无法改变的现实时,不在现实中努力,却选择精神上的麻痹;是他通过自我欺骗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胜利。
荒唐可笑的精神胜利法为何让阿Q如此受用?我想这是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树立起的壁垒,尽可能的减少了现实生活对他沉重的打击。这种虚构臆想的胜利虽然无法改变现实的惨状,但却能在心理上给他一种极大的慰藉。这种精神胜利法可以说是阿Q在黑暗的社会中为自己找到的一束虚拟的光,也造就了他独特的生活方式。那又是什么早就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挣扎,是三六九等的封建社会阶级,是动荡不安、人情淡漠的社会……或许是因为无法改变所以阿Q选择了自我麻痹,因为现实过于惨烈所以阿Q选择了逃避,亦或者这根本就不是阿Q的选择而是一种无奈之举。只有这样他才能在阴云密布之下得到一丝喘息的机会,一线苟且的希望。
阿Q难道仅仅是一个愚昧无知、逆来顺受的个体吗?难道仅仅只有阿Q受困于精神胜利法吗?难道这正传仅仅是为阿Q所立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透过阿Q我们看到的难道不正是在那个畸形的社会中多数底层人民的缩影吗?鲁迅先生通过阿Q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当时国民的精神弊病也深刻讽刺了黑暗的社会。反观当今,具有双重作用的精神胜利法并没有消失,是起到平和内心的积极作用,还是固步自封的消极作用,也是对于如今个人和社会的重大考验。
阿Q这一形象是警钟,警醒了沉睡在封建牢笼之中的世人,也更是一面镜子,引起了世世代代人们对自我的反思。随着时代的变迁,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也许会变,但却埋藏在每个人的心底,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说“写阿Q的人死了,半阿Q的人也死了,唯独阿Q本人,依然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