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发了三组蜡梅的照片。朋友说:腊梅,蜡梅,那天我见过,花的皮肉长得真的如蜡般!
一下子犯了迷糊,赶紧翻看自己写的是“腊”还是“蜡”。
从小到大的记忆,这梅傲雪凌霜,玉骨冰肌,因形美气佳,更因其开在腊月里,独显坚贞高洁,卓尔不群之品性,自古为文人志士借以传情咏志。不应该是“腊”梅?
一看自己写的却是“蜡”,竟以为写错了,再查,“蜡”梅也是不错的,始记起,原本以前自己就查过了的——蜡梅更正宗。
据考证,自唐代以来,即有“蜡梅”散见于诗词曲赋中。广为人知的典故来自于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其初见蜡梅,曾“戏咏蜡梅”绝句二首:
金蓓锁春寒,
恼人香未展。
虽无桃李颜,
风味极不浅。
体薰山麝脐,
色染蔷薇露。
披拂不满襟,
时有暗香度。
诗后并有一注:“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之蜡梅。木身与叶乃类蒴藿。窦高州家有一丛,能香一园。”
黄庭坚还作有向友人索求蜡梅的诗,诗云:
闻君寺后野梅发,
香蜜染成宮样黄。
不拟折來遮老眼,
欲知春色到池塘。
——《从张仲谋乞蜡梅》
诗中称蜡梅为“野梅”,可见北宋时期,蜡梅尚于涧户寂无人之处,纷纷开且香,幽幽落并灭呢。
称“蜡梅”,概因其瓣色似蜜蜡,质感如捻蜡。
南宋诗人谢翱的一首咏“蜡梅”,更是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蜡梅的“蜡”质:
冷艳清香受雪知,
雨中谁把蜡为衣?
蜜房做就花枝色,
留得寒蜂宿不归。
在旧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有“腊梅”词条而无“蜡梅”词条,这也是我们多数人的概念中都是“腊梅”的原因。我们受教时,更强调蜡梅花开的时节突现的现实教育意义,而淡化了蜡梅作为植物本身的质感特征。
2005年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已经取消了“腊梅”词条,并在新增“蜡梅”词条后附注“也作腊梅”。
有幸院中老母栽有蜡梅一株,数十隆冬,无数次凑近静观细嗅,鹅黄的瓣,油蜡略透,满目萧瑟中一丛光明;醇香的味,沁脾难消,浸骨寒凉中暖意盈怀。
“蜡梅”“腊梅”,从形美,从时佳,都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