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要写这篇总结,还是蛮痛苦哒。毕竟内容很庞杂。我只能尽我的理解去总结了。这是三节课专题课。
小程序在我看来可能会是一场天翻地覆的革新,也可能因为诸多限制而并不会,一切都要靠市场的检验了。但拥抱新机会,才能ahead。
所以小程序未来,会缩短服务流程,令开发难度降低,也有可能催生依赖小程序的新的产品形态。
小程序的影响会有多大,可能现在很多文章都已经阐述过了,所以我也不多说,就说说各个产品要怎么做吧,毕竟适时而动才是关键,光评头论足了无意义。
面对小程序,从行业的角度,可以把产品分为刚需、非刚需,高频、低频四种象限来各自分析做法。
对刚需、高频的产品,如百度地图、支付宝、社交、教育等,因为内容、功能很多,所以可以拆解功能,做多个小程序,占据流量。
对非刚需、高频的产品,如内容类的APP知乎、网易云音乐、美图秀秀,以小程序为入口,导流用户下载、使用原生APP,提升用户量。
对刚需、低频的产品,如12306、理财、招聘、医疗,那就做小程序,保持现有的流量。
对非刚需、低频的产品,会是小程序的首发阵地,也就是工具类产品。优先选择做小程序,依赖微信抓取流量,占据首发、形成口碑。
而另一种划分的方式,则是从产品规模来看,从功能的复杂程度和业务项目多少来划分的。
对于功能复杂,业务也多的产品,如支付宝、58到家,则是做功能垂直的小程序。
对功能简单、业务多的产品,如外卖则拆解程序,把核心功能放在小程序让用户体验,让他们发现产品的价值,导流到原生APP。
对功能复杂、业务少的产品,则简化流程,同样是把核心放到小程序里。
那么功能简单、业务少的内容,则更好处理了,把内容平移到小程序(不能复制,因为程序的逻辑不同)。
第三种划分的方法,则是以产品形态来分析。
分为在线交易类、内容类、工具类、社交类、O2O服务类。
在线交易类,如电商,流程复杂,参与的人(开发者、用户、商家等)多,整体不适合。
内容类产品,不入微信订阅号直接,获客难
工具类最为合适。
社交类如果是强关系则可以实施,如友来约、上课签到。而如果只是弱关系,则很难通过搜索形成社交,因为人家都不知道你是谁。所以不太适合。
O2O的垂直服务适合,如搬家、理财、闲鱼转卖等,可以实现。
那么对于三种不同的划分模式和具体总结,就是如下的思维导图了。
研究完了做法,则要从自身团队的情况,探讨对待小程序的态度。(其实写到这我已经奔溃了,所以大家请看图)
好了,大致课程内容就是这样。
没想到写到最后一篇的我,居然还是被搞得脑瘫了。(꒪.̸̸̸̸̸̸̸̸̸̸̸̸̸̸̸̸̸̸̸̸̸̸̸̸̨̨̨̨̨̨̨̨̨̨̨̨.̸̸̨̨꒪ )
图片的字,简直心声!!不过宝宝真的没力气抒情啦。下一篇吧?还要把三节课的内容归类整理,我可没忘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