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协
第四章 开始新生活
母亲告别了学生时代,回到了家里,就想,在这个家,也没有多少温暖,又没有吃的,家里太困难了,家里的爷爷奶奶岁数越来越大,母亲决定回爷爷奶奶家,也没什么像样的衣服,母亲就什么也没带。
早上出发,踏着灿烂的朝阳,快中午的时候,回到了离开了九年的北赵各庄村。凭着儿时的记忆,母亲来到了家门,“爷爷,奶奶!”刚要吃饭的爷爷、奶奶和小叔,看到门前来了一个大姑娘,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细长的眉毛,美丽的丹凤眼,梳着两条大辫子,爷爷奶奶吃惊地站了起来,睁大了眼睛,看着自己的孙女这么大了,还这么漂亮,高兴得爷爷奶奶直抹眼泪。
母亲为了告别过去,给自己起名叫李新华,希望从此开始新的生活。回到了爷爷奶奶家,两个姑姑已经出嫁了,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和不会说话的小叔,母亲的到来,给这个人口稀少的家庭带来了欢乐,母亲爱说、爱笑、爱唱,性格开朗,活波可爱,在这个家里,爷爷、奶奶看着这个孙女,乐在眼里,喜在心头。
母亲备受宠爱,跟在姥姥家的待遇,有天壤之别。由于母亲没带衣服回来,第二天,太姥爷就带母亲去马伸桥镇上买布,母亲毕竟是十六岁的大姑娘了,好美之心,人皆有之,母亲选了一块蓝底白花布和一块白底红花布,又买了两块蓝色的布料做裤子,回到家里,母亲跟太姥姥一起裁剪衣料,跟太姥姥一起缝制,这是母亲第一次学做衣服,觉得很有意思。过了两天,母亲穿着新做的蓝底白花衣服,去村里的几个舅舅家拜访,舅舅、妗子非常喜欢这个大外甥女,问过去的几年怎么过的,上学了吗?母亲说:“上上下下,读到了六年级快毕业,由于没钱,就下来了,我的成绩一直很好。”妗子说:“你接着上学吧,没钱我们几家供你。”母亲想了想说:“算了吧,爷爷、奶奶岁数大了,家里成分又不好。”从此,母亲就跟着爷爷去生产队里干活了,母亲的嘴巴很甜,叔叔、大爷的叫着,大家都很喜欢她。母亲去的最多的是菜园子,从春天的播种,到后期的管理,母亲学得很用心,大爷们非常喜欢这个一教就会的姑娘,什么豆角、黄瓜、冬瓜、茄子、韭菜、菠菜等,一年下来,母亲把家常的蔬菜都会种了,母亲经常说:“艺不压身!”这是真的,小时候学什么会什么。
当时,每家都有自留地,北赵各庄背靠大山,有很多的山坡地,太姥爷就种玉米、红薯和棉花,当然最多的还是红薯,一年四季都有红薯吃,秋天、冬天吃烀红薯,春天、夏天吃红薯干、红薯面、红薯渣,如果哪天太姥姥让母亲熬粥,母亲一定做玉米粥,太姥爷就会笑呵呵地说:“肯定是大孙子做的饭。”红薯偶尔吃吃,还不错,如果长期吃,胃是酸的,所以母亲一定吃腻了。
秋天到了,棉花到了收获的季节,每天中午吃过午饭,母亲都要围着棉花兜子,去山坡的地里摘棉花。秋天的天空,格外高远,蓝蓝的天空,飘着大朵大朵的白云,跟地里的棉花相应成趣。母亲穿着那身白底红花的上衣,一朵一朵地摘着雪白的棉花,她扭动着身躯,边摘棉花,边哼着革命歌曲,在蓝天、白云和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
母亲在奶奶的教导下,学会了做衣服,做棉衣,做鞋。做鞋可不容易,要把旧衣服拆了,洗了,晾干,用白面打的浆糊,刷在门板上,把旧衣服粘上,这就是夹纸,等夹纸干了,揭下来,摞成摞,利用鞋样剪出鞋底和鞋面,鞋底用几层粘在一起,用麻绳订底子,一针一线,订两双底子要好几个晚上,这就是千层底,做好鞋底,再做鞋面,用夹纸剪出鞋帮,里面是白布,外面是黑布或兰布,鞋口用白布包边,再把鞋面用线订在鞋底上。母亲做了第一双鞋,喜欢得不得了,总也不舍得穿,等做了第二双,就觉得第一双很丑,鞋边也不齐,上的也不正,怎么看怎么不随心,有一天早上去队里割麦子,母亲踏着露水穿了。
北赵各庄村有自己的戏班子,农闲时节,村里的农民便自己拍戏,过年的时候免费给大家唱大戏,母亲长得很漂亮,邻居的表姐是演小生的,说:“新华,你演小生一定很漂亮。”但母亲考虑到爷爷比较保守,怕爷爷不同意,就婉言拒绝了。由于村里有戏班,晚上没有电灯,也没有活干,便去看戏,从拍戏,到演戏,看了好多遍,很多孩子都能跟着唱。邻村朱华山会唱皮影,母亲一大院有很多家,母亲就跟着邻居去看皮影,从第一集到最后戳剧本,一集不落。母亲的两个舅舅爱看大书,夏天的夜晚,一个大院的人都出来,在大门口坐着,那两个舅舅就轮流给大家讲评书,《包公案》,《施公案》,《岳飞传》,《杨家将》等,母亲的历史知识就是这样学来的。
幸福的时光最总是短暂的,时间过得飞快,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母亲时常去姥姥家,当时的妗子已经有病了,母亲去姥姥家,做饭、洗衣服,能干什么,干什么,就跟自己家里一样。
母亲十九岁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亲戚有给介绍一个村的,母亲考虑到两个姑姑经常回来跟爷爷要这要那,母亲实在是看不起她们,就不想跟她们置气。最后母亲经一个叫刘宏业的舅舅介绍,把自己单位的一个同事——张玉峰介绍给了母亲,当时我的奶奶厉害是有名的,家里人口多,条件也不好,但媒人说:“穷不是事,婆婆厉害也不是事。”当然母亲的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都乐意,因为离他们近,母亲愿意嫁给父亲的主要原因:一是离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近,二是父亲是个工人,有固定的工资,将来自己的孩子不会像自己一样,因为没有钱,上不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