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春的学子们
宋濂,明朝宰相。明太祖朱元璋誉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他饱读诗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这是宋濂一生最贴切的写照。尤其是“未尝一日去书卷”很难坚持,也更让人佩服。这样的高贵灵魂须仰视方可显出对他的敬重。
宋濂,“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宋濂学习中遇到的第一困难就是“嗜学”与“无书”的矛盾。或许这在许多人看来这矛盾是不可调和的。现代版中常见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办法坐在教室发呆。可惜的是没有“嗜学”这一根源,呆着呆着求学的路就走完了。而很多家长却能为了孩子上学做到无所不用其极,唯恐孩子在学习生活上受半点儿委屈。很多家长会给孩子表态:孩子,只要你学习,我砸锅卖铁也要供你!现在,对学习发出铮铮誓言的不再是学生,而是家长。
在没有书又想读书的现实中,宋濂只有“假借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抄书的个中滋味,你体会到的又是什么呢?但现在中学生的学习状况,能用心完成作业的已经是优秀的学子了,次之的就是抄作业的。此抄非彼抄也。宋濂的抄是用心的付出,而我们的抄又是何等的低劣和粗制滥造。更有甚者是抄也不抄,直接对作业罢工。学业负担重,老师催得紧可能是一方面,但与宋濂的抄书相比,你的作业量又算得了什么?更何况那时候是要用毛笔慢慢的写的,速度要比现在写字慢的多。我想,宋濂的心灵应该就是在这样的岁月中得到了滋养,心性也得到了无限的温润,他以后的仕途通达,应该就是在这里先下足了功夫吧。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这句话总会让人想到遥远的天国,没有气候的变暖,寒冷是冬天最深刻的记忆。天寒衣单薄,这样的学习环境还能让他“弗之怠”!再看看现在的教室,北风一吹,淘汰一片。早上六点多进教室,对有的学生来讲已经是挑战极限,更别说三更灯火五更鸡。在生活老师的千呼万唤中不得不离开温暖的被窝,睡眼惺忪恍惚的摸进教室。是被窝太温暖了吧,温暖的让安逸的心灵如同温室里的花朵,没有了起码的韧性;或许是天气不够寒冷,还冻不清醒本该斗志昂扬的大脑。我想:宋濂在“手指不可屈伸”的情况下,绝对不会瞌睡;在“计日以还”的诚信中也没有闲情逸致看窗外的风景吧。
“借书”、“抄书”,“计日以还。”这样的奔波劳碌是何等的辛苦。我想:宋濂的父母去哪儿了?怎么不尽尽责任呢?即使他的父母缺席,这种磨励也不会阻碍他的成长吧。相反,为他的成长储备了足够的营养。我有一个朋友,在孩子上小学二年级时夫妻双双外出打工,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后来孩子上初中成绩极差,还厌学。为此,朋友常自责不已,觉得自己亏欠孩子太多。孩子也很聪明,常拿这个说事,摔东西发脾气,学习成绩没一点儿,发火倒是挺在行的。其实,没能力就是没能力,像宋濂经历的恶劣环境,淘出来的肯定都是真金;淘不过的无非就是沙子了。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与现在的教育相比,社会、国家尽其职责,从不用“趋百里外”,即使用“趋百里外”,家长也会尽心尽力免去孩子的奔走之劳,要么打车,要么专车,从无徒步之说。
对待老师,中国历来是尊师重教。“俯身侧耳以请。”那种毕恭毕敬的求教态度跃然纸上。“或遇其叱咄,色逾恭,礼逾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每每读到这里,我都会掩卷深思:宋濂的心理素质真好,挨老师骂了还对老师不计前嫌。不似现在的孩子,稍有不顺心的事儿就焦躁不安,甚至自杀或威胁他人,反正不拿生命当回事。或许这样的人也有别人所不为人知的自知自明吧,因为觉得自己本没有什么重大使命,从不在乎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宋濂,明确知道自己要担当重任,从不在小事上计较情绪。现在若老师“叱咄”学生,肯定会被领导处理,被社会唾弃,被专家追着骂:你怎么可以如此摧毁孩子们的人格呢?而且还被界定为“体罚或变相体罚”,一不小心还会被推为舆论的靶子。
宋濂的奔走之苦实属罕见,所以他未来的成就也实属罕见。他会背着书箱走在巨谷深山中,北风呼啸,大雪深数尺,手脚都被冻裂了还不知道。若宋濂的母亲知道了这些,会不会心疼的落泪?或许宋母很有远见,知道并践行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若换做现在的家长,一定会宁可自己替代孩子受所有的罪。岂不知你永远也包办不了孩子的一生。我们是否见过寄宿学校开学的情形:家长冲在前面找寝室,找教室,抱着最重、最大的行李,孩子跟在后面,手里要么拿小东西,要么干脆就不拿东西。这种情形让人难免会想起古时候的主仆,肩扛手提的一定是奴仆,后面肩不扛手不提的就是少爷吧。如此从小就不担重担的人,将来又怎能堪以重任呢?再想想现在的啃老族,其实是有肥沃的生长土壤的;啃老,本质上就是一种你情我愿的游戏。
宋濂在艰苦学习时感受到的是天寒地冻,更能感受到是物质匮乏。因为奔走之劳苦,乃至“四肢僵硬不能动……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为了求学,宋濂几乎连命都快丢了。现在总是呼吁“以人为本”,的确,我们该珍惜生命,但也应该让生命经历本属于他的风风雨雨,锻造他的韧性。古时候的斯巴达人,体弱的婴儿会被淘汰,以至于他们造就了强悍的民族。这是有些极端,我们也坚决否定,但后天的磨励是必不可少的吧。爱的过分部分都是害,这害到底有多少呢?现在呼吁保护弱势群体,未成年人是一个耀眼的部分,法律的保护让未成年人迅速成长,乃至膨胀。膨胀的没有了边界。到底是法律的保护有错,还是保护没有了边界,“未成年人”一词成了一切通道的绿卡。社会上不乏这样的喊声:“我是未成年人,你能把我怎么样?”“都给我让道,我是学生!”现在如果有“四肢僵硬不能动”的情况发生,涉事人一定会受到重责的,说不定还会被撤职……宋濂在不顾及生命的情况下,拼命追求人生的质量。为此,他不仅保住了性命,丰富了生命,还完成了使命。当我们在过度关注性命时,是否还想到人生的价值还有生命和使命?或者应该由性命、生命和使命来平分人生的期待和关爱。
宋濂不仅有能经受来自老师叱咄的心理素质,更有活出独立自我的个性。用现在的话说,宋濂真的很牛。宋濂“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美滋味之享。”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人有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是对本能的追求,如吃饭、睡觉。当宋濂无法满足本我的享受时,他的心理能量就开始转向追求自我和超我。而现在以物质为王道的社会里,很多人被物质淹没着,在物质的淹没中窒息着,也就少了因物质缺少被寒冬激醒的条件;而“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面对物质匮乏不动摇,面对物质奢华不自卑,可见宋濂的淡定与从容。我们平时面对花花绿绿的诱惑,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从容淡定呢?其实这种内心的不宁静,是安全感的缺失,我们总是为小的得失而蠢蠢欲动,岂不知会错失很多对我们真正有价值的机会。人常言: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都需要修炼。但生活中常有人因物质的诱惑掘自己的老本,六亲不认不说,反目成仇也不乏其人,更有人为买套苹果去卖肾,如果这样的人活在宋濂时代又将如何呢?
刘基称颂宋濂“一代名儒”和“当今文章第一”,他更留给我们这个时代一个深思:物欲横流,我们该抵挡什么?诱惑满眼,我们该拒绝什么?宋濂,不愧为古代学霸,也更是当今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从宋濂身上,你可曾找到了你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