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庙自从成了劳动人民文化宫,也怪道得很,进去的人很少有把注意力放在古建上的,那里的古建和故宫一样精彩,而且门票低得难以想象,只有2元,人们看皇家建筑还是愿意花几十元上故宫。皇帝祭祖的殿宇也分前朝后寝,大殿为朝,中殿为寝,历代帝、后的祭祀是在前殿和中殿。明代的太庙,有过一次大变革,嘉靖皇帝掀起大礼仪之争,争到顶峰就是把他的亲爹亲妈的牌位也请进了太庙,对历代祖先由以往的合祀制变为分祭制,设九庙。时间仅隔六年,一分为九的祀庙有八座庙被雷火烧了,嘉靖以为是惹怒了祖先,只好又改回来。李自成进北京,在太庙放了一把火,烧得不太严重。滿清顺治皇帝进北京,把明代帝王的灵位全都挪到了历代帝王庙,重修了太庙。清乾隆皇帝多次修建增改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太庙规模。 太庙平时有点冷清,可火起来的时候里面是人山人海,那是里面举办书市、举办盆景展之类活动的时候。
也许并没有注意,在太庙的院落当中有5口古井,正默默地见证着历史轨迹。
太庙5口水井里的水主要有这么几个用途:一是礼仪之水,二是清洗之水,三是烹饪之水,四是生活之水,五是灌溉之水。您一定说我故弄玄虚,哪儿有这么复杂啊? 您别着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一是礼仪之水。大戟门左右各一口水井,南北方向正对东西玉带桥,这两口井和太庙的中轴线完全对称。另外,两口井都建有六角黄琉璃瓦井亭,是大戟门的匹配建筑。大戟门和紫禁城的太和门一样,是正殿的礼仪之门,与之相匹配的井亭自然也是重要的礼仪建筑。天上的水通过通透的顶落入地上的井中,井水就融合了神奇的力量。用这样的水祭祀祖先,是一种极大的尊重,是当时重要而严肃的礼仪之一。
二是烹饪之水。清洗好的牺牲和其他的祭菜,要在大戟门西侧的神厨进行烹制和加工。神厨为黄琉璃瓦单檐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是制作牺牲等祭品的厨房。内设锅灶,上有天窗,经数百年烟熏火燎,室内屋顶已被熏黑。神厨烹饪时所用之水,刚好是用和神厨距离最近的大戟门西侧井亭的井水。
三是清洗之水。在太庙东南角有一组独立的建筑群,这就是牺牲所,是皇家祭祀祖先宰杀牲畜、制作牺牲的地方。由北殿、正门、治牲房、宰牲亭等组成,祭祖所用的牛、羊、猪等(称作“牲牢”)均在此宰杀。宰牲要经过“入涤”“省牲”“宰杀”三个程序。治牲房位于正门内,黄琉璃瓦悬山顶,室内无柱,设有毛血池,是洗涤牲畜及礼部尚书在祭祀前三天省牲之处。
四是生活之水。明清两代在太庙西南的奉祀署,是管理太庙的太监们居住的地方。据历史记载,奉祀署原为独立的一道围墙,大门朝北,左右各有房三间,是平时管理太庙的机构。
五是灌溉之水。这里说的灌溉,不是太监在小院浇菜地,而是一项繁重、持续的体力劳动。2009年上半年,在太庙修缮整治的工程中,发现了一口古井,位于前琉璃门西侧,现郜三喜烈士雕像前方
太庙自1950年被改作人民文化宫后,各种游园、商业、演出、拍摄活动甚至舞会充斥其间;后殿成了办公场所和练功房,内部格局已经完全改变,殿内的楠木柱不仅被刷成了刺眼的猩红色,而且还安装上了壁灯——这不仅与这座雍容肃穆的建筑风格格格不入,更让人担心的是,这座历经几百年沧桑的太庙会因此损坏。历史遗迹只会减少、消失,永不会再生。现存的古迹一面被破坏、忽视,一面却在重建一些品味、质量均低劣的假古迹。古迹可以重建,但永远不可能重现原物的价值,希望太庙永远不会有重建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