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
任何人都渴望赞美,大人得到别人的赞美会更加自信,纯真无邪的孩子更是如此。当孩子得到大人的肯定,他的内心会有被认可的成就感,因此会更加自信。
父母常常用肯定的语气鼓励孩子,赞美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真诚】【有度】
一、前言
在每个养育孩子的家庭中,批评和赞美都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合理地运用赞美,让我们的赞美到位又入心;正确地去批评,通过批评来传达我们对孩子深深的爱意。
所以在这个章节,我们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学习:
1、言之有物:赞美要具体才会更有效
2、赞美有度:让孩子正确看待自己
3、允许犯错:让孩子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为错误负责
4、正确批评:避免语言暴力,不要随意贴标签
二、言之有物,赞美要具体
先看看哪些是无效赞美?比如“你好棒啊”、“你真聪明”,这就是无效赞美,也是评价式表扬,没有具体的事件,盲目赞美,不仅让孩子无法正确认识自己,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过分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依赖他人的评价和认可,而不是自我的肯定,这样他就很容易成为一个缺乏自我意识的人。
看一下这个场景:
孩子在搭积木,妈妈在整理房间。
孩子:“妈妈,您快看,我拼了一个城堡。”
妈妈:“嗯,我看见了,拼得真棒。”
妈妈依然在做自己的事情。
孩子:“您看都没看。”语气里尽是失落。
这个赞美看起来好像是针对具体事情来的,但很明显,妈妈过于着急给予评价了,并没有真的去看孩子实际做的东西。这就是无效赞美,孩子也能够明显的感觉到妈妈的不真诚。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要找到赞美的细节和理由:越具体孩子越能明白哪些是好的行为,越容易找到努力的方向。
2、赞美过程,弱化结果:多对孩子做事的过程给与赞美,让孩子认识到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否则会让孩子太关注结果,后面如果结果不理想就很容易沮丧,害怕失败。
3、要真诚,不要敷衍:态度比赞美的内容更重要,真诚的态度才能让孩子感觉到我们能看到他的努力,才能让孩子产生自我认同。
依旧上面的场景:
孩子:“妈妈,您快看,我拼了一个城堡。”
妈妈:“哇,让我看看。你拼的城堡太壮观了,这儿是公主的卧室吗?花园可真大,公主可以在这里举行派对。”
妈妈放下手中的事,认真地观看积木桌上的城堡,由衷地发出赞叹。
孩子:“这真是一个好主意,我去邀请她的朋友。”
孩子兴奋地去找来一大堆玩偶,玩起了派对游戏。
三、赞美有度,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过度、没有节制的赞美会让孩子形成固定思维,假如孩子发现自己并非像父母说的那样优秀,她会因此而心生担忧,怕自己让父母失望,然后消极地对待一切问题。
直接上场景:
乐乐妈妈是个喜欢赞美孩子的妈妈,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能得到妈妈的赞美。
乐乐:“妈妈,您看,我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妈妈:“哇,宝贝真棒,这么小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乐乐:“妈妈,您看,我会穿鞋子了。”
妈妈:“宝贝真聪明,都会穿鞋子了。”
乐乐:“妈妈,您看,我会……”
妈妈:“宝贝真厉害……”
乐乐:“妈妈,您看,我可以爬这么高。”
妈妈:“这里写着‘禁止攀爬’,爬那么高真的太危险了。”
妈妈的语气有点儿严厉。
习惯了被赞美的乐乐,这次不但没有得到妈妈的赞美,反而听到了妈妈略带责备的声音,顿时小脸一皱,哭闹道:“乐乐再也不喜欢妈妈了。”
那一天,乐乐的心情都极其糟糕。
很明显,这位妈妈一直依赖对孩子的赞美都不具体,而且过于泛滥。过多、过高地评价孩子,很容易让孩子过于自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所以乐乐才会没办法接受妈妈的非赞美的话语。
那我们怎么才能做到不过度赞美呢?
1、夸赞行为,而非孩子自身的特质:比如说把“你真聪明”换成“你真努力”。
2、就事论事,不要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赞美会让孩子自以为是,骄傲虚荣。
3、节制有度,掌握分寸:不要反复去夸赞一件事,取得的成就夸过一次就可以了。
那我们再看看这个场景的另一种方式:
佳佳妈妈明白赞美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她不敢滥用赞美。
佳佳:“妈妈,您看我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妈妈:“是的,宝贝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努力练习,妈妈很期待你能写更多字的那一天。”
佳佳:“好的,妈妈,我会努力的。”
妈妈:“宝贝,加油!”
佳佳:“妈妈,您看,我会穿鞋子了。”
妈妈:“ 宝贝,恭喜你,又学会了一个新技能。”
佳佳:“妈妈,您看,我可以爬这么高。”
妈妈:“这里写着‘禁止攀爬’,爬那么高真的太危险了。”妈妈的语气有点儿严厉。
佳佳:“对不起,妈妈,我这就下来。”
四、允许孩子犯错
当孩子犯错时,我们一般都怎么做呢?一类父母喜欢替孩子承担过失,一类父母则喜欢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甚至还对孩子大打出手。前者会让孩子失去认识错误、自我反省的机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推卸责任、没有担当的人;而后者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还会让孩子养成逃避责任的习惯。
儿子放学回家,垂头丧气地告诉妈妈:“妈妈,我今天犯了一个错。”
妈妈:“没关系,告诉妈妈,你犯了什么错?”
儿子:“我把同学的新钢笔弄坏了。那是他姑姑从国外给他带回来的,非常珍贵。”
妈妈:“没关系,你问问你同学那支钢笔多少钱,我们赔给他。”
儿子:“谢谢妈妈,妈妈最好了。”
这个案例的妈妈对孩子犯的错直接自己承担了,孩子不需要对自己的错误有任何的反思和改正。
18世纪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提出“自然惩罚法则”,即“儿童所受到的惩罚,只应是他的过失所招来的自然结果。”孩子犯了错,不应该指责批评,而是应该让孩子直接承受错误造成的后果,这样孩子才能在承担后果的痛苦中自我反省,学会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那我们怎么运用这个法则呢?
1、允许孩子犯错:只有犯错才会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我们要学会看着孩子体会犯错所造成的焦虑、不安。如此,孩子才能慢慢学会担责。
2、接纳错误,避免重复犯错:心理学家认为:“一个错误一旦发生,就算你发再大的火,它也已经发生了。眼下你最应该做的事就是接纳这个错误,并想办法如何避免重复犯这个错误。”
3、减少对孩子行为的干涉,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引导孩子发现错误,引发自省。
4、拒绝打骂:犯错后谁都会害怕恐惧,我们要从爱护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感受,消除孩子的恐惧,孩子也才会敢于说出真话,主动承担责任。
再看看这个例子:
儿子放学回家,垂头丧气地告诉妈妈:“妈妈,我今天犯了一个错。”
妈妈:“没关系,告诉妈妈,你犯了什么错?”
儿子:“我把同学的新钢笔弄坏了。那是他姑姑从国外给他带回来的,非常珍贵。”
妈妈:“哦,那真的很遗憾。你打算怎么做?”
儿子:“那支钢笔国外买不到了,我只能先取得他的原谅,然后赔偿他的经济损失。”
妈妈:“嗯,也只好如此了。明天你的首要任务就是跟同学道歉,并取得他的原谅,然后再想办法赔偿他的损失。”
儿子看到妈妈并没有帮自己赔偿的意思,急得快哭了:“我自己想办法赔偿?我到哪里去弄那么多钱啊?”
妈妈:“钢笔是你弄坏的,你必须承担赔偿的义务,为你自己的过失负责!妈妈可以借钱给你,但妈妈不会白替你出钱,你必须在一年后将钱还给妈妈。”
儿子答应了妈妈的要求。
在之后的一年,儿子需要付出的代价就是必须节省零花钱,并努力帮妈妈做事换取报酬。最终,这个孩子为自己的错误买了单。
五、正确批评,避免语言暴力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对于孩子犯错,都不再使用身体暴力,但同时却出现了语言暴力,通过语言来羞辱孩子,想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实际上身体暴力只是痛一阵子,但羞辱和责难对孩子的伤害也许一生都很难愈合。
早上,女儿上学之后,妈妈打开女儿房间的门,映入眼帘的景象可以说是相当惨烈: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换下的脏衣服、鞋子扔得满地……
下午,女儿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女儿:“妈妈,我今天在学校的歌唱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妈妈:“歌唱得好又怎样?不还是个邋遢的孩子?就知道唱歌,你能把你的房间好好整理整理吗?”
女儿:“房间有什么好整理的。”
女儿心中的雀跃顿时消失殆尽,她十分不理解唱歌和整理房间有什么关系。
看到这个例子,我相信很多家长都会特别有感触,因为我们好像经常这样来评价指责孩子。那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我们该如何恰当的批评呢?
1、批评不是宣泄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试着给自己和孩子一些时间,心平气和后再沟通。
2、指出错误,但不责任羞辱,更不能贴标签:负面标签会给孩子心理暗示,孩子慢慢的就会自暴自弃,变成我们描述的样子。
3、不要和别人家比较:这样会给孩子“我不行”的暗示,导致孩子自我评价过低。
所以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这样来:
早上,女儿上学之后,妈妈打开女儿房间的门,映入眼帘的景象可以说是相当惨烈:玩具扔得到处都是,换下的脏衣服、鞋子扔得满地……
下午,女儿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女儿:“妈妈,我今天在学校的歌唱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妈妈高兴地说:“是吗?妈妈真替你高兴,我的女儿越来越像一个歌唱家了。要是你把乱扔东西的毛病改一改,就是一个更优秀的孩子了。”
女儿:“好的,妈妈,以后我再也不乱扔东西了。”
女儿兴奋极了,跟妈妈保证道。自那之后,女儿乱扔东西的毛病改了很多,还开始自觉地学着整理物品。
六、小结
赞美孩子,还要注意赞美的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评价。当孩子完成一件事的时候,父母不要急于给予评价,而是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评价,让他们谈谈对这件事的感受,看孩子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行为的。
过度赞美容易让孩子自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遇到问题也只会怨天尤人,所以一定要赞美有度,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允许孩子犯错,但要注意沟通的技巧,才会让孩子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父母对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对孩子影响深远,决定着孩子对自我的认知。经常受到鼓励的孩子会更加自信,经常被贬低的孩子自我评价将会更低。
让我们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有度赞美、正确批评,孩子终会成为我们期待的样子~
====================================================
更多亲子关系,可关注公众号:意渲,更多精彩等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