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有明确的定义,以北京方音,北方方言为基础而得。我十几年前到承德,听当地的语音,很是好听,和北京话非常接近,承德的朋友曾经不无自豪的跟我说,承德的的官话比北京要纯的多,北京人说话太侉了!那之后我才得知,建国以后推广完善新的全国通用语言为“普通话”,语音的采集是在承德市滦平县金沟屯等地完成的。
为什么是滦平?而且既然是滦平,为什么不说普通话是以承德或者滦平的语音为基础,而还是强调是“北京方音”呢?
我这次从内蒙古克什克腾由北向南回程中,特意再经承德,中秋日当天到了滦平县金沟屯镇做了一次简短的考察。和当地的村民聊天,觉得他们的语音比起北京话或者普通话确实非常接近,稍硬,不那么柔和,完全没有北京人说话的儿化音。
为什么是滦平呢?先要从明朝说起,明朝是一群安徽人随着朱元璋打天下,先在南京建都,后来朱元璋之子朱棣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明朝时也有明朝的标准不言,语音是洪武正韵,以南京方言为基础。明朝到现在也不过600多年,北京话里面的儿化音和轻柔劲儿或者来自南方,来自南京,这简直就是文化的南北大融合。明朝时的官话究竟是怎样,当时没有录音机,现在也听不到了。据说有关技术连汉唐时国人说话的声音都能还原出来,那么明朝人怎么说话也就似乎可以能听到了,是不是很好听呢?
清兵入关,占据中原,这也快有400年了。清朝人的主流就是现在我们叫做满族的人,历史上的金国人是他们的祖先。他们建国以后,也要有当时的普通话,就是清朝官话。前些天看到一篇文章,很痛心的说,原来我们现在说的中国话,其实是被满族人向中原学习的蹩脚的汉话的过程中创建的,这个说法很悲哀,但是历史和民族的融合本来就是这么回事。汉族人的祖先都是谁,也都不是完全可以说清楚的,所以也不必太过于痛心。清朝人鄙夷汉人,却又自卑,他们自觉的学习汉族文化,看看清朝皇族的字画和文章,就该知道,在语言方面他们做的也不会太差。
还接着说明朝,当时蒙元并未完全被朱元璋消灭,退到漠北随时卷土重来,朱棣定都北京,直接将首都最为国家的前线,勇气可嘉。所以朱棣当时需要大量人口守土,而当时连年征战,十室九空,这才有了洪洞大槐树大移民。大移民以外,还有很多个小移民。这就说到滦平了,滦平是关外距离北京南端最近的地方,在朱棣的那次大移民中,很多滦平当地人迁移到了河北省的保定等地,成建制的整体迁移之后,承德这一带就是无人区了,几百年来没有人烟。
时间到了清朝,康熙在承德修了避暑山庄,很多皇族王族和旗人都也随着开发承德,在承德附近做买卖、重建村庄。由于人口发展越来越多,关内向关外的移民开始,几代新老闯关东的故事徐徐展开。也是因为几百年来这里是无人区,所以一切从头开始,滦平这里早已经没有汉人,没有其他人,后来重新占据这里的人都是满族人,都是皇族的近枝近派,他们来自于北京密云附近,连金沟屯的村名都是从密云带过来的,他们说的话全都是来自清朝官话,没有和任何的方言杂交。
这样说吧,因为滦平人说的话就是老的清朝官话,而北京却不是这样,北京太大了,反而不纯洁,北京话里还含有南方音,而滦平是照搬了清朝官话,虽然清朝的官话里有从明朝承继的明朝官话的因素,但那已经是属于满族人的,清朝的。
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中国,语言在发展,但是滦平县金沟屯镇金沟屯村附近地带的语音相对封闭,当年这个村子都是满族人,现在也都是,原来村子里的金、焦几个姓,现在也还是这几个姓在繁衍。当年,50年代,语言专家为什么选择了金沟屯镇呢,我想也许就是一种随机选择,因为当时其实是选了三个镇的。而为什么不是选择承德市的其他的县进行语音采集,这可能是因为滦平是在承德和北京的中间,是距离北京的较为近的封闭之地。
最纯的北京语音已经不在北京,而在滦平,世界上的很多事情说来奇怪,却也又不奇怪。
2017年10月4日回津途中手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