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易得性偏差
人们由于受记忆力或知识的局限,在形成自己的判断过程中,往往会赋予那些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以过大的权重,而对大量的其他必须考虑的信息“视而不见”,仅仅基于易见的、容易记起的信息作判断。这就是易得性偏差。
你不相信吗?请你来做个测试:
如果我给你一本英文书,请你随便挑一个单词。如果这个单词中包含一个字母 r,请问, r 更可能出现在单词的首字母还是第3个字母。请快速回答。
我猜,你可能回答的是——首字母。而且我想,你应该是这样做判断的:赶快在脑海中找几个单词,是r在首字母的;再赶快在脑海中找几个单词,是r在第3个字母的,然后判断哪种可能性更大。由于首字母检索比较容易,就像我们查字典都是用首字母来查的,没人用第3个字母来查。因此你很有可能找到首字母是 r 的单词比第3个字母的数量多,所以,你回答“是首字母”的可能性大。
但是,机器人(理性人)的判断却与你不同。理性人认为,r 是辅音字母,按英语的造字规则,辅音字母出现在单词第3个字母位置上的可能性远超过首字母。因此,理性人的回答是第3个字母的可能性大。
你错在哪里了呢?强调一下,这里我们说的犯错都是与理性人比较的。你错在认知的时候,喜欢先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去找信息,容易被你记住从而容易被你提取出来的信息你会认为是真的。
类似的例子还有,给你几个股票的名字,让你说哪只股票比较好。其中有些股票是你熟悉的,还有些是你不熟悉的。我猜你会从熟悉的股票中找出那个你认为最好的,不太可能说你不熟悉的。
你买股票时是不是也会犯类似的错呢?别说普通投资者会犯这个错,就连专业的证券分析师都会犯错,他们推荐的往往都是自己经过调研的公司,而没调研过的呢?是否就真的不够好呢?
以上都是易得性偏差。
2. 哪些信息容易被你记住?
那么,哪些信息容易被你得到,从而被你记住呢?
心理学研究发现,事物的新近性、显著性、生动性、可想象性等影响人的记忆。
刚刚发生的事,容易从记忆库中提取出来,在做决策的时候会更容易影响你。
刚刚盈利了,更容易再买,从而忽略风险。刚刚亏损了,更容易悲观,不敢再碰。
新闻媒体不断报道的事情,会加深你的记忆,你也更容易认为这是真的。例如有段时间新闻连续报道飞机失事,你可能就会尽量避免坐飞机。
还有,金融业内都知道,每一年都有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比,分析师到了这个时候会非常活跃,希望进到这个榜单中。实际上,人还是那个人,为什么上不上榜就这么重要?因为上榜会影响别人的认知,让人因为熟悉而信任。
下次你投资时再看到各种各样的排行榜,想要买或卖的时候,可要多个心眼了,是不是受到了易记性偏差的影响呢?
此外,以更显著、更生动的方式展现的信息,你更容易记住,觉得是真的。例如我问你,你觉得哪位老师是最好的老师?你回答的可能是某位讲课很生动、或让你曾经感动的一位老师,而你可能不知道,那位给你布置很多作业、不苟言笑的老师才是对你一生知识积累最重要的人。
金融市场也是一样,你有没有注意过,无论哪家证券公司,他们的分析师报告都非常注重形式,目的就是吸引人的关注,从而影响人的决策。你现在知道了,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了解了这一点,一定能提高你工作和生活的质量。
3. 首位效应 & 末位效应
信息发生顺序容易影响人的决策。
首位效应
你经历过“一见钟情”吗?一见钟了情,后来有点问题,自己还是愿意去接受的;一见没钟情,后来你的对象再怎么好,都很难再接受了。这种现象称为“首位效应”,也称为先入为主效应,指你在做决策时给首次到达的信息赋予了最大的权重。
机器人不会这样做决策,他们会理性地分配各个信息的权重。而现实中的每个人都会受到这种次序效应的影响。
你对一家公司仔细调研后,形成了对这家公司的一个判断。之后,你就不太可能改变这个判断了。如果你觉得它是家好公司,后来又出了坏消息,你会为它辩解;如果你觉得它是家坏公司,后来出了好消息,你也不会相信这个好消息。
为了证实投资中先入为主的偏见,德累斯顿银行旗下Dresdner Kleinwort Wasserstein子公司的全球证券策略负责人詹姆斯·蒙蒂尔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首先向受试者展示了一组数字的组合序列——2-4-6,然后让人们给出这组数字的排列规则。受试者们可以任意给出一个三个数字的排列组合,当然,詹姆斯·蒙蒂尔会立即告诉他们这组数字序列的组合是否符合规则。并且一旦有人确认自己已经知晓规则,就可以立即停止实验,并告知詹姆斯·蒙蒂尔他们所推理得出的规则。大部分人在得知4-6-8及20-22-24等答案都正确时,就立即叫停实验,自信满满地告诉詹姆斯·蒙蒂尔排列规则就是以2递增的数字序列。可惜,很快他们就被告知,这一规则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规则是什么呢?是任意递增的数字序列。很显然,受试者们判断的失误就来自于他们先入为主的思想,甫一看到2-4-6的组合,他们首先便想到了间隔为2的升序排列数字,于是他们一直用符合这一规则的序列进行验证,在得知自己所给出的序列都正确时,便笃定自己所设想的规则就是正确的。
末位效应
有意思的是,信息顺序影响人决策还有另一种完全相反的情况,叫“末位效应”,指最后到达的信息在做决策时赋予了最大的权重。举个例子,你认真听一下下面这两句话。
我给你推荐一只股票,A股票收益不错,但,有风险!
我再给你推荐一只股票,B股票有风险,但,收益不错!
你觉得哪只股票好些呢?可能你会说,感觉B好一点。你再仔细想想,我说的其实是一回事,只是说话的顺序颠倒了一下,而最后到达你耳中的信息,你在决策时赋予了更大的权重,但你的这些决策是非理性的。
撞车怎么办?
这时候,你可能要问了,既然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都能影响人的决策,那么我们在现实中怎么选择呢?
我的方法是,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如果首位效应还未对你的决策产生影响,而此时你又收到一个信息,很可能末位效应就会占主导。例如,你在看几张财务报表来评价一家公司,很可能最后看的那张报表信息对你的影响更大。
4. 如何避免易得性偏差
(1)、本领域主动学习——打通认知深度
任何领域的常识、信息、技术、知识等都是多如瀚海,因此我们需要主动学习、不断充电,并要学习那些过去已经学习过的,但在每天所面对的信息环境中不常用、不常见而显得生疏、陌生的信息知识。通过温故而知新,使得信息、知识记忆犹新,不断扩大自己容易想起的知识,扩大易得性信息的知识面。
(2)、跨学科学习——拓宽认知广度
很多复杂问题涵盖了多个学科,所以要进行跨学科学习,查理芒格是一位跨学科学习的大师,可以按照查理芒格的四步学习法进行跨学科学习。
- 第一步:跨学科学习(经济学、行为学、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哲学等)
- 第二步:只学习重要学科重要思维模型
- 第三步:把思维模型进行跨学科组合,打造多元思维模型
- 第四步:刻意练习,组合进化,学以致用,不断验证迭代
只有具备了多学科的知识,才能考虑问题的多维度。
(3)、反复质疑提问——深入证伪思考
易得性偏差是基于容易获得的信息(而不是基于应该收集的信息)来做判断的。因此,不要为“易得”的技术知识和信息所左右,要深入思考、反复质疑、全面思考应该收集的所有信息和因素,避开易得性偏差的陷阱。同时也要花时间去收集和思考“不易得”的技术知识、信息和因素,将易得的知识和不易得的知识或信息一起综合考虑。可以问以下问题来避免决策偏差:
- 我的观点有哪些证据?
- 我想到的是不是因为它更容易获得?
- 我做的判断是不是因为最近发生了某件事情?
- 我对这件事情产生了情绪?
- 这件事情是否需要记忆和个人经验之外的信息,我从哪里搜集这些信息?
- 我的想法是零星的经验推断的吗?有没有进行建立一个分析框架,进行系统思考?
- 我的想法有没有受到媒体报道和画面感很强的因素影响?哪里可以找到更加客观的统计数据?
5. 参考资料
- 得到:陆蓉的《行为金融学》第5课
- 思维模型:易得性偏差一用经验决策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