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收割小麦的季节,早上看小时玩伴发的朋友圈割麦打场的情景,勾起好多童年趣事。
直奔主题,下面的场景70后们自然不会陌生,早上天刚蒙蒙亮,便准备出发,当然不带洗脸的,装备是头天晚上就预备好的,麦要(一根麻绳),化肥布袋,挎包,一塑料壶橘子水,一布兜吃的有馒头,咸菜、鸡蛋、葱头、西红柿。。。一般都骑一辆二八自行车,自行车后座绑着一条长绳准备绑麦个子和麦穗布袋,没有自行车的伙伴要么坐在别人车子大梁上,要么坐后座上,回来时候如果劳动果实太过丰硕,也只能地跑回来。出发前成群结队,浩浩荡荡,战斗力没得说(记忆中去的地方好远的,现在回头看也就在村口几百米外的地里,长大后眼界果然变宽了,哈哈)。
到了地里以后,东西收拾好,如果有个大三两岁的带头,我们一般先拾一气,看着地里的小麦堆有好几处了,会商量开始歇会儿,如果同去的都是同龄人,就比较难办了,因为有的人一到地里就开始主张先吃饭再干活,其他人也因为布兜里的鸡蛋心痒难耐,很快一伙人就达成协议,先开饭再干活。其实大家都知道这样做的结果,一般吃了饭后再干活便再没有想头了,所以如果是一伙年龄相当的一块出去,随着吃完最后一块馍馍,基本就开始考虑什么时候往回走的事了。记得战绩最差一次去村东菜地拾麦子,先吃后干,一人跨一竹篮麦头8点多日头刚有点温度就回了家,更恶劣的是回去后撒谎村东地里麦子都拾完了,所以才早回的,不怨我们,想来,真是对不起家里下蛋的那几只鸡。
下图的娃好像我的小学同学会丽又像邻居家的军晓,也许还像童年的你我,哈哈,好亲切~
下面,就是我们停靠车子的地方,幸运的时候,拾麦子的地附近会有颗大树,这棵树很重要,不但能停靠车子,还能充当临时餐厅,又能在阴凉里凉快会儿,所以,去哪片地里拾,附近有没有树是首要考虑的事情。
再看下面,就是到正上午十点来钟的时候了,大人们已经开始收割完装车回家,太阳也晒的厉害,摇摇壶里的水剩下也不多的时候,通常我们也开始往回返了。百度找的图,图片中的老人又黑又壮很像我们村英江哥他爹,一位勤快乐观的老人,为孩子干了一辈子,早起,其他人家都还没有割,他已经给他儿子割了半块地,有人打趣,不能只给大儿子干,二儿子的麦子也熟了,他哈哈一笑:上午给大儿子干,下午给二儿子干。
正当年的父亲那辈人,就这样在辛苦劳作中养育了我们。
下面进入打场环节了,这是最重要的,一年的收成只要老天爷不下雨,这几天收获的都是喜悦。
这里更是我们的乐园,你懂得除了能玩捉迷藏,家烙的大饼、果子、咸鸡蛋和啤酒都会在装完布袋后用来庆祝丰收,我们小朋友也会有“小香槟”喝。
如今这一切,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变为遥远的记忆,农民们再不会那么辛苦,我们也长成了大人,如今追忆的也只剩下麦田里的欢声笑语。
阳光明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