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易,为了免于受伤,我们每个人都构建了一层厚厚的“茧”,我们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然而,保护我们的“茧”往往束缚着我们,阻碍着我们进一步生长。唯有“破茧而出”的人,才能飞往想去的天空。
一
人不是被事物本身困扰,而是被他们关于事物的意见困扰。——古希腊哲学家Epictetus
一个人最初的安全感主要来自于人际关系,尤其是和母亲的依恋关系。——心理学家詹姆斯·鲍德温
成长性心智模式&防御型心智模式,一种是充满自信、乐于探索的;一种是患得患失、发展受限的。
二
僵固型思维: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固守完美的自我形象。
——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怎么跟世界互动才重要。
提问:在改变的过程中,你有自己的“壳”吗?它是怎么保护你的,又是怎么变成你进步的阻碍的?
三
应该思维(对外界):固守内心的秩序和规则,不愿承认真实的世界
——不要跟现实赌气和较劲,区分愿望和现实,容忍愿望和现实的不一致。
提问:你最近一次焦虑、发脾气是什么时候?当时发生了什么事?这背后有什么样的应该思维?
应该思维(对自己):自我强迫,受制于理想中的自我。
——找回自己的感觉,理清内在感觉和外在规则,作出自己的选择。
提问:从众行为的背后有哪些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它反映了你和周围人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应该”对你的影响是什么?
四
绝对化思维:习得性无助,由于怕受伤而扩大防御范围。
提问:最近发生的一件让你感觉不好的事情是什么?如果用绝对化思维思考这件事情,你会怎么想?
如果不用绝对化的思维呢?什么样的想法会让你感觉好一些?
五
创造性思维:以目标来思考现实,先想我热爱什么?我想要什么,再想现实是怎样的,环境能提供什么,如何弥补目标和现实之前的鸿沟?
解决问题的思维:以现实来思考目标,先想环境能提供什么?再想自己的目标是不是现实,该树立怎样的目标。
控制两分法: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接纳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专注精进、顺其自然)
近的思维: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关注此时此地。
——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是评价性的语言;
——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抽象:我很内向,每次遇到人都很紧张怎么办?具体:你遇到哪些人容易紧张,哪些人不会呢?什么场合容易紧张,什么场合不会呢?)
——关注现在能做的,而不是关注事情的结果。焦虑的时候,问:我现在能做什么?我愿意做吗?(不要追问为什么不愿意)
六
弹性思维: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不要预设答案,保持好奇和空杯。
不要太快确定自己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其他的可能性留下空间。我们能够了解的永远只是局部的真实。
确定是改变的大敌人,有弹性的思维,总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