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摘抄:查理养成了一个罕见的性格——愿意甚至渴望去证实和承认他自己的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他曾经说:“如果说伯克希尔取得了不错的发展,那只要是沃伦和我非常善于破坏我们自己最爱的观念,哪年你没有破坏一个最爱的观念,那么你这年就白过了。”
~~~~~~
最大的无知,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所以一切认知从认识自己的无知开始。
能看到这篇文章,说明你知道很多。不过,也一定要相信,比起那些你知道的,你不知道的更多。
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在今天的社会立足,一定有值得赞许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一套支持自己走到现在的正确处事哲学,或者是知识理论,这是非常值得庆幸的。但是,通过《穷查理宝典》和《原则》这两本书,我明白了——还远远不够。除了那些我不知道的知识,我曾坚信正确的那部分知识也依然有再次推敲的必要。
首先我深深的明白了,我有可能是错的,我的确不能确保我是对的——这是开展一切反思的前提。然后,我也相信,我一定可以通过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从中汲取教训,改正后会变得更好。
在瑞·达利欧的《原则》一书中,也有和《穷查理宝典》中相似的论述,“极度开放大脑”要求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固守你对事物应该是怎样的看法”,而且,每个人都会犯错误,要学会把错误给我们带来的痛苦感,化作从错误中总结教训,从而改进带来的喜悦感。没有任何一个人不会犯错,但人与人不同的区别是,有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犯的错,找到背后的原因,形成系统的总结、教训,并在日后进行纠正,但有的人则得过且过。就像《原则》中引用约瑟夫·坎贝尔的作品《千面英雄》中说道,英雄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英雄,他们都是经过一些步骤,慢慢才成为英雄的,并且英雄总会至少经历一次极大地失败。虽然我知道,我没有资格和英雄攀比,但我依然想做我自己的英雄。在失败和错误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犯错误背后的原因,然后进行坚毅的改正,从而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
错误带来的痛苦,会成为我们反思教训的闹钟。但时间久了,痛苦感会慢慢减弱,这可能就是“好了伤疤忘了疼”,因此,要定期揭开自己的伤疤,于是我效仿瑞·达利欧也开始每天记录自己的《错误日志》,把日常发生的每一次错误,都做详细的记录,仔细列出“错误事件”、“错误带来的影响”,和“改正错误的办法”等内容,即便如此这还不够,按照查理·芒格“愿意甚至渴望去证实和承认自己的错误”那种罕见的性格,我还需要把自己过去一直坚持的观点,做更细致的筛查,然后报以否定的态度去尝试推翻它,做到反复证伪。
任何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一生中的大部分工作内容是证伪。《穷查理宝典》里多次讲到,达尔文大部分时间是在进行逆向思考,连爱因斯坦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也说过他的成就首先得益于“自我批评”、“反省”,他几乎毕生都在尝试否定自己辛辛苦苦得来的各种结论,他不停地试验就是为了推翻他自己最深爱的结论,只有在系统的否定自己观点理论的路上乐此不疲,才有可能得到他取得的成就。
任何人被当面揭穿错误,被指明错误都是不情愿的,甚至是怨恨的。但要克服负面情绪带来的干扰,情绪是正确认知的第一杀手。负面情绪会转移对错误的认识,错误的把精力转向“错误”以外。要么认为自己是对的,要么否定那个指出错误的人,这也正是《穷查理宝典》书中讲到的,波斯国王总会杀掉那个带来坏消息的信使,这一点要特别提防,每个人一不小心就会患上“波斯信使综合症”。
清晰地认识到错误,接下来就应该分析错误形成的背后原因,深度分析发生错误的背景、条件,一一列出做审视,“审视”的环节,可以寻找“值得信赖”的人帮忙,毕竟自己肯定存在认知盲点。然后给出自己纠正错误的改进方案,以及纠正错误的步骤,最终通过一切手段来改正错误、预防屡犯。
这也就是完成一次小型的“进化”过程。
我受到瑞·达利欧《原则》书中关于“进化”理论描述的启发,突然意识到,一个人生下来的时候并没有完成进化,是要通过一生的时间,终身学习、不断失败、再次重塑,最终才能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完成自己的完整进化过程,并把经过一生的进化结果——自我最佳基因传给后代,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生命意义。
令我死亡的并非无知,而是我对自己无知的无知。
令我死亡的并非停止呼吸,而是终止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