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假的电视剧可以说是非常优秀了,继7月《亲爱的》《陈情令》之后,8月的《小欢喜》成了老少通吃的神剧。
看过的青少年朋友怀疑导演是不是扒窗户偷看了自己的家庭全貌,代入感太强。
樊登老师说:
父母和孩子的战争,如果孩子胜了,就是喜剧,如果父母胜了,就是悲剧。
一众家长也开始反思,宋倩的控制欲几乎要把家庭的“小欢喜”变成了“大悲咒”。
《小欢喜》里的宋倩控制欲到底有多强?
在书桌前装了一面透明玻璃,方便随时监视。
以前看到班主任们也就是扒后门窗户偷看学生自习课,而宋倩选择“正面刚”。
生活日积月累的种种细节变成生活的漩涡,将英子沉沉拖入其中。
一直生活在高压之中的英子,在连续失眠 34 天后,精神崩溃,准备跳海自杀。
到那个时候,宋倩还是说着“一切都是因为爱你,妈妈都是为你好。”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心理学教授李玫瑾说:
一、孩子12岁之后,教导要适可而止。
李教授举了一个自己跟女儿的例子:
我发现高中女儿可能谈恋爱,我根本不唠叨,我就很认真的给她写了一封信,先夸她有人爱你,说明我的女儿可爱,然后我告诉她爱实际上是什么,我说一个人爱你吧,他是喜欢你,但是前提是他能不能在经济上承担一个家庭的责任,我就在信里头把这段话写的很清楚,喜欢和什么有关,然后你要知道一个人爱不爱你,你要用时间来证明,如果三年之后他还等着你,那这人就不会那么快变心。她也回了一封信,封面上写的是给可爱的妈妈。父母在跟孩子相处过程中要要智慧一点,比如说有些话幽默一点,说的轻松一点,所以这个的前提是什么呢?你先不能失控,你要理性智慧得帮助孩子分析。
点到为止,理性帮助孩子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其中的利弊,但不做强求,只是给孩子意见参考。接近成年的孩子,由于生理发育,情绪波动比较大。母亲理性的态度和分析,可以帮助孩子更加冷静,理智面对需要做的选择。
二、孩子12岁之后,家长要学会示弱。
父母要有个意识就是孩子小的时候该立规矩就要立规矩,你该严肃就要严肃。有一次我孙子在家里玩iPad,看看动画片,我看半个小时了,我说你再看眼睛不好,我给收起来了。他当时就抬手给我一巴掌,我当时就站起来了,我说你向我道歉。然后我就走开了,走开以后他就在那生气也不理我,过了大概若干时间。他主动开始我到厨房,他就跟着厨房,我到书房到厨房,我说你得道歉,因为你刚才动手了,我没动手。所以到最后等到这事结束以后,我告诉他,我说我为什么要收走呢?其实我知道你看的很快乐,但是他对你眼睛不好,我说到时候你要眼睛坏了,所以我说我是对你好,我才这样做。我说以后姥姥说到什么时候不能看就不要看了,后来就很规矩,后来我玩的时候,他说那你能不能不看跟我玩一会儿,我说那好,我马上放下ipad。这就是立规矩,所以你小时候不得这规矩,你到大了开始列,就太晚了。所以我说这个很多的家长是他该管的时候不管他不该管的时候他开始管,也就是说到接近成年的时候,尤其青春期我们也叫它接近成年什么,叫接近成年,就是他要开始摆脱对你的依赖了,这时候。他就自己就觉得有很多事我自己做主了,你前边没管,你现在开始管也就是他要做主的时候,你要开始管那冲突肯定非常大。12岁之后就父母要示弱,那该怎么做呢?父母是弱势,比如说你现在正是关键时期,你不能老晃荡,你晃着玩错过这几年,你今后一生怎么样?那怎么办呢?然后你就可以冷眼看着他,不太说话了,然后呢,他这个时候他就会很难受,你就跟他讲,你说我工作压力非常大,我帮不上你什么忙,你现在接近成年了,我觉得你应该能管好自己。还有我现在自己身体体力不支,对你我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了。你要学会示弱,甚至你还要把自己的问题拿出来跟孩子讨论。
跟小欢喜中处处要强的宋倩相比,示弱是最聪明的做法。
家长示弱,孩子就会激发内心的责任感去对自己的行为做一定的约束。
在这过程中,孩子会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和责任感被满足的成就感。
相反,一味被控制的孩子,总是无法实现自我意志
要么会在习得性无助的情况下,变成讨好型人格,和同事,伴侣相处的时候,总是习惯性无条件迁就对方。
要么就是会表现得很叛逆,虽然表面上和母亲不和,却在潜意识复制母亲的行为,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三、家庭的基石:无条件的爱
以爱为名的道德绑架不是爱,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是尊重孩子作为独立生命的个体,而不是我们生命的附属品。
胡适先生说: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杜江在节目《爸爸去哪儿》对嗯哼说:
你不是我的希望,你是自己的希望。你可以做一个全新的梦想,那梦里不必有我,你我只能成为对方人生中的某个部分,然而,我爱你,我的孩子。我爱你,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