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朋友一块吃饭,朋友说,你今年显得特别安静。在他说这个话的时候,我的思绪突然跳出,想起大学的时候,宿舍门的背面贴着一张海报。一个带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男孩,叉着腰站在画报中央,下巴颌翘起来,用一种挑战的眼神看着远方。海报下面几个大字:三十岁时,收购微软。
那个时代互联网刚刚开始大行其道,苹果还是一家被唱衰小众电脑公司,盖茨刚刚一年又一年的占据财富榜。手机也还不能上网,能玩贪吃蛇已经羡煞众人。刚刚有门户网站概念的中国,已经孕育出一波先富起来的二十郎当小青年,媒体们正在疯狂地为他们著书立传。
年青的人心里都是肿胀的,被媒体放大后的各种所谓成功进一步撩骚着这种肿胀,大脑皮层的电反应常常抑制不住杏仁核的化学反应。冲冠一怒为红颜,老夫聊发少年狂,讲的情感胜过了理智,但还没冲动到魔鬼的情绪状态。事业心,被撩起来,静下来就很难。于是各类创业英雄,纷纷揭竿而起,奔向互联网的浪潮。
那个时候的我,还在一家医学院校里,背诵完希波克拉底誓言后,专心地数着206块骨头上各种复杂的结构。在专注的过程中,对大环境充耳不闻。等到感触到互联网的浪潮来的时候,国内互联网第一波泡沫已经破灭了。那些曾在院校里拉着学生注册各种网站的地面推广员,如被风刮过般消失殆尽。
那么大的社会浪潮打来,我都能专注,也预示了后来的“匠人”命。
唯匠,须专。专精,必发于热爱。临床工作一年,见过各种伤口,也见过现在见诸媒体报道的各种医患纠纷,经历了同学被病患家属挥刀捅死,我充分感受到生命之重,以及自己完全无法专注到生命、肉体的剖析探究之中。相反,人为什么喜怒哀乐悲,为什么一个人会在不同时候表现不一样,这样的问题老是在自己的脑海中回响。这或许是我从研究肉体转向探讨心理的开始。
从心理学研究僧到管理咨询狗,一路走来,在对人行为画像这条路上越走越远。人也越做越“匠气”。那段时间,脑子仿佛被灌注了一种充满使命的魔咒,就是要把事儿做到极致的想法挥之不去,就像是一个巨人在背后,踢自己的屁股,踹着自己前进。
追求极致过程中经常忘乎所以。忘记了可能的成本,忘记了别人的感受,忘记了够好和平衡才是生命中恰如其分的最佳状态。满眼都是最极致的结果,任何阻碍自己达成至善的,都想踢开,真所谓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但这不是一种平衡状态,不是一种稳定状态,强极则辱。
等到自己因为肠道出血,不得不从项目现场打飞的回北京的医院挂液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经常用了百分之一百二十的精力去保证最后10%的臻于至善。从效能上讲,精力的投入产出常常是入不敷出的状态。
是该交代一下的时候了,看着输液管里匀速滴注的林格式液,我心里有个声音在这样告诫自己。
终于在2016年春节,把自己按在书桌前,以每天12小时的键盘敲击量,把自己九年如一日的重复,用36篇文字钉在了书里。算是对自己追求专业极致道路的一个交代。文稿发给编辑后,睡了个昏天黑地。醒来后,很快做出了加入当前这家国资背景金融企业的决定。不纠结,不难过,不彷徨,不害怕。
进入企业更能够充分感受到,专业思维需要依靠80%的事务性工作来推动落地。过去在专业积累中简单的重复,到了组织中,需要考虑更多维度的变量,更复杂交织的关系,以及假设出更多的可能性和潜在影响。仿佛郭靖打完三百下大树,已经会用降龙十八掌,但临敌应战的时候仍然左腾右挪施展不开,仍然需要重新考虑各种变化与招数之间的关系。专业一点,这叫知识架构重塑。
重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去繁就简的过程。但凡要拽着接地气的东西,其形一定不繁,其质一定不杂。但凡实用的功夫,真正制敌的一招,一定不花俏,一定结果导向。所以,开始从头认识金融业务,从最基本站马步、挑水开始学习从业知识。工作中见人就开口,逢事多请教。
别人眼中把你当老师,当老司机,但自己清楚地认识到,我是一个行业新人。摘掉了“砖家”的帽子,没有和这家组织共同生活、成长足够长的时间,就没有资格去评头论足她的DNA。面对这个行业和这家企业,更多是去学习、认识她,了解她的好,成为她的家人。
所幸,自己遇到的同事都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在各种我不熟悉的问题中及时施以援手。在这样一家投资银行里,充分能够见到那些比你聪明比你有天赋,还比你勤奋的人,帮助自己能够更加平和真实地看待自己。务实、结果导向的“有为才有位”文化贯穿工作计划、决策、协作、控制、组织各个环节,加上领导者们的勤奋,以至于我能在这家逾八千人的组织中,把很多核心岗位的人才供应速度做到30-90个工作日以内。
更重要的是,在完成人才工作的过程中,有太多可以去了解的新信息:各种业务、各类架构、各方需求……乐此不疲,忘乎所以,彷佛又找回了学习的乐趣和匠气。更让我有所得的是,为各类业务部门提供解决方案的时候,不再求全责备,而是选择最能高效和简单的方法。很多看似很复杂的问题,最后都是貌似最没有技术含量的一招制胜解决掉。
在这个过程中,心开始变得简单、专注。让我对专精又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现实中的管理,往往去繁就简,不去追求极致。甚至有些时候,仅仅靠时间的推移,问题就能引刃而解。假以时日,这种简单或许会融入到我的身体、血液里吧。并且因为简单不花俏,则没有太多可以去夸耀的地方,自然人就沉静下来,有时间自察于心,修学于行。
剩下,则是每天规律三餐,做好排泄功课,行走在固定的路上,利用早晚高峰读大量的文字,8-10小时专注解决问题……身体慢慢地开始由浑浊恢复到以前比较清楚的状态:不为身份所累,不为毫厘得失睚眦,不为能否影响别人纠结。说自己话,走自己路,简单地做回自己。
写在2016末,是为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