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更多的是关于龙泉驿的印象。
最早去成都只是路过,那时是在读研的时候,一路大西南,重庆,都江堰,青城山和峨眉山,在成都一夜,最为直观的印象是在一个餐馆吃成都小吃,一份份地上,上了十道左右,那时清贫的岁月(虽现在依旧不富有),在那一个过路成都的夜晚,得到了快意的享受,也认识到了成都这个美食之城。
之后是工作的关系,曾经较为长期停留成都,更多的时候也是在龙泉,龙泉的水果在四川一带就很出名,龙泉驿,也是四季都是绿意盎然的地方,严冬,从京城还未飞抵,快要降落的时候,也是雾气不大的时候,就一眼看到舒眼的绿色充盈天地之间,一种久违的亲切扑面而来,也让人在严冬里面看到了更多希望。
单单为了冬日里可人的绿色,我们也愿意出差成都,尽管配套厂的人员都住在周边,但中午却有接近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所以中午吃完饭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不像在北京中午短短的一个小时时间,即便是中午的时间都是那么的惬意。
夜晚,华灯初上开始,街边的小餐馆里面外面人声鼎沸,有点唱的姑娘小伙子穿梭其间,想象不到此处的夜晚竟然如此热闹。初来成都的夜晚,就在路边的小店里点了一碗面条,端上来时,飘着红红的辣椒油,对于一个北方来的从小没有吃过辣椒的我而言,那时确实被吓住了,麻辣过后,一身汗流尽,却有无边的通透在心头。
那时住的小酒店,一日三餐却是清淡的,自然少不了清香怡人的泡菜,各色时蔬,自然少不了白萝卜,心里美和胡萝卜,吃起来咯吱咯吱的,清清爽爽的。再有就是正餐少不了的豌豆尖儿,要么清炒,要么做汤,豆类植物特有的清香,不用任何佐料,盐少许即能激发出最为本真的味道,愉悦着舌尖和味蕾,清清纯纯的味道,即便过了多年,也能够形象地忆起。
最初的时候,小酒店自己做腊肠,麻辣的,蒸熟之后,切开,有少许汤汁和着浓香,放进嘴里,麻辣的爽快,却又不是那么的放肆,作为北方人的我也可以接受,因为是手工细致活儿,加之原料也是上好的,所以价格自然不斐,不过名声在外,来出差的人总是要捎上几近斤正宗的川味腊肠。
那时在门口,有擦皮鞋的大妈在,一两块钱就可以把皮鞋打理的干干净净,因为在北方少见,所以总要尝试一下,像电影里面一样,把脚伸在那里,让大妈细致地打理着皮鞋,一会儿就光鲜如初了。大妈在门口总是笑呵呵的。尽管成都的天气似乎永远是阴沉的,但即便是在厚厚的云层之下,也阻止不了绿色的野蛮生长,和这一方水土之上人们的惬意和满足。他们在生活的纷烦之外自得其乐,所以这是一座懂生活会生活的城市。既然纷烦总会来,那为何不去坦然面对呢?——这是一座活明白了的城市。
所出差的工厂,是二十几年前从大上深处搬出来的,一如既往地繁忙,但中午独有两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安逸十足,巴适地很。一切都显得那么从容,也许正是这份从容造就了成都的美食,即便是街角的小吃,也是那么的精致、诱人,很简单的食材,经过细致处置之后,一切内在的精华由麻和辣激发出来,街巷里弥漫着诱人的香气,食客们在一堆红彤彤的辣椒里面挑拣着美食,连身上流出的汗也散发出不一样的气味。走在街上,两旁是各色的小店,麻将馆,甚至于卖水果的挑子,龙泉盛产水果,雨后树荫里,它们透着水灵,招惹着路人的目光。
也曾游走在春熙路,看琳琅满目和美女如云, 衣着艳丽的姑娘,在风中用温柔的眼波给这座城市镀上一层靓丽,令人不免多情。也曾去过三星堆,看古老的蜀国文明源远流长。但最多的,还是走在路旁榕树下,细细感受这一城的绿色。
龙泉周边的群山, 树木郁郁葱葱,一年四季都散发着绿色的光芒。不远的桃花源处,山路盘桓,两边的浅沟内流水淙淙,清澈见底。倘若春天来,路边必定是花的海洋,而在夏天,桃树上必定挂满了鲜艳的桃子,偶尔绿色的柚子点缀其间。路旁的二层小楼,凝望着群山以及山下的一切,满怀深情。其实这一段山路属于国道318,但在高速路发达的今天已经少了嘈杂,甚至于有几分宁静,长路延伸通向白云深处未知的远方,写满了诗意。
这是一个清晨,夏日的清晨,太阳还未完全升起,慵懒地躲在群山之后,晨风惬意地吹拂,我一路奔跑着,倾听着风声和自己的心跳,将自己的身心融入这片可人的绿色之中,贪婪地呼吸,尽享天地间的清香,如同面对一盘嫩绿的豌豆尖儿时的感受,一缕清香,却值得一世拥有,这也许是对成都对龙泉的切实印象。
这是十几年前和现在成都印象的组合,最近几次成都,机场,住处,目的地,却已无暇顾及这座城的细节,只是更为深切地感受依然故我成都独有的内在。
成都,一座城,静静的在那里,一直在那里,不曾相识,却似曾相识,带不走的清清爽爽,带不走的惬意,以及那可人的绿色和停留在舌尖上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