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五一劳动节了,中国是一个传统吃苦、耐劳的民族,在任何时候都提倡勤俭节约、劳动创造价值。但最近很多育儿的专家和观念都提出,要培养一名优秀独立的孩子,妈妈不能大包大揽,要适当的懒一下,要做一位60分的妈妈。但我个人认为,身体上的懒并不一定能培养一名优秀的孩子,只有思维勤快,身体偷懒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优秀、更具创新能力的孩子。
01
同学聚会的时候,小兰带着她6岁的儿子,很久不见,她又胖了一点,因为不爱运动,随着年龄渐长,身材也开始走样了。
他的儿子很可爱,但也是一个小胖子,一看也是吃得好动得少的。席间,她让孩子去拿点番茄酱过来,他儿子直接怼到:“你自己怎么不去。”她白了儿子一眼:“懒死你!”儿子也不示弱:“那也没你懒。”
小兰看了看大家,有点不好意思,讪讪一笑地说:“这孩子太懒了。”结果小家伙一点不示弱:“随你呗。”看着对面的这对母子,虽也觉得可爱,但是她们日常的相处模式也可见一斑。
显然,这位懒妈妈并没有因为自己“懒”就培养出一个勤快自立的孩子,相反,孩子继承了她的“懒”,两个人谁也不愿勤快一点。
02
曾经看过一篇作文,是一位小学生写的,他小时候就对周围的事物很感兴趣,看了很多关于科学方面的书。在上小学之后由于书包太沉了,就跟妈妈说想换个轻一点的书包,妈妈则是对孩子说再换个书包这重量也是一样的(懒得换),只能靠你自己来想办法解决(引导思考)。于是孩子去问爸爸,爸爸给孩子讲了许多省力的方法,最后这位孩子自己研究发明并制作了个滚轮,把书包放滚轮上,这样上学就减轻了重量了。
这小孩在身体上想偷懒,但思维上却比同龄人都勤快,他为了要达到自己偷懒的目的,就去思考探索,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03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威克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只玻璃瓶平放在桌子上,瓶底朝向窗户有亮光的一方,然后把瓶口敞开,放进几只蜜蜂。只见蜜蜂在瓶内朝着亮光飞去,不停地在那里寻找着出口。蜜蜂很坚持地朝向亮光处,可每次都只能撞在瓶壁上。经过太多次的尝试,蜜蜂发现自己永远也无法飞出去,终于绝望,最后只好认命,奄奄一息地停在有亮光的瓶底。
接着,威克教授将瓶子像原来一样摆好,不过这次放进去的是几只苍蝇。没头没脑的苍蝇十分慌乱,在瓶底、瓶壁到处乱闯,可没过多久,它们竟一只不剩地从瓶口飞了出去。
为什么毛毛躁躁的苍蝇能找到出路,而勤劳的蜜蜂却只会认命?问题出在,在蜜蜂的思维里:玻璃瓶的出口必然会在光线明亮的地方。这是蜜蜂的惯性思维,也是它的惰性思维。仅靠着自己的经验,就不再尝试其他的可能。
这样的思维惰性对我们的发展是会有很大害处的,懒于思考,懒于探索,最终只会原地踏步。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身体上懒惰而引发思维上勤奋的例子,如我们家庭中的各种电器设备的发明,就是为了解放人类做家务活而探索研究出来的;另外今天的智能机器人,也是为了解决人类去做一些机械性的工作,而创造出来的。
那我们要怎样来改变自己的懒惰思维呢?
1、多对自己提问,触发思考,总结出来 ,书写出来(书写是为了更好的思考),自己得出来的结果更容易产生由衷地行动,所以提问是源头,问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最重要,要不然即使某个经验道理很深刻,但是没有自己体验过 , 思考过,就会觉得很假大空、 大道理、 鸡汤……
2、多深度思考,培养自己的洞察能力,对于孩子教育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不要一句简单的:小孩子都是这样的,就结束了。而是应该多想一下,孩子为何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目前这样的选择,是否还有更好的选择?要如何才能让孩子找到自己更好的选择呢?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问,并想办法来解决。
3、对于碎片化的信息,可以选择由点到面的方式,将自己收集到的各种信息做个整理,删除无用或过时的信息,再做分类、贴上标签,如育儿、干货、思维方式和认知、教育、心理、哲学、科技等。每当接受了新的信息,就放到相应的分类中,这会使你的信息库的信息逐渐产生关联,由点及面,逐渐深入。对于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或存在困惑的问题,可以选择由面到点的方式,如育儿或教育方面的知识,可以做个梳理,多从各个细节去探究为何要这样做,并总结做下来的结果。
一个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最终都会有所成就。我们努力做到拥有思考能力,拥有丰富的认知经验,拥有了高瞻远瞩深钻广推的思辩能力,在面对大多数问题的时候,思考的人就会比你能更抓到重点。
文/影子妈妈育儿
致力于把各种育儿方法付诸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