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书评前,我对自己提几个问: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本好书吗? -是。
-喜欢这本书吗? -喜欢。
-这本书有不好的地方吗? -有。
-会因为它的不好影响我的喜欢吗? -不会。
因此抱着求全责备的心态,我想说说这本书的不好。因为在后记里马亲王给了写作时的很多背景,但我所说的完全是针对《长安十二时辰》作为一件艺术品的一些缺憾,是看小说时的感想,所以难免有些考虑不全。
长安十二时辰(上)马伯庸
长安十二时辰(下)马伯庸
1.大将之名
在初一阅读《长安十二时辰》之时,张小敬这个名字就让我觉得不够大方。打个比方,成天上门敲诈收保护费的黑社会,名字却叫小明,容易让人接受吗?换成张晓敬、张晓靖、张敬之甚至张大敬都更有大将风范一些。
几个配角如徐宾、姚汝能、李泌名字都斯文很多。虽然马亲王是说,这些名字他都不是凭空杜撰,而是史料上确有其人,但一般来说,能当官的人名字不会这么随意,张小敬十有八九历史上就真的无所作为,只在马嵬坡上出现过一次而已。
2.人物形象
我觉得张小敬、李泌、檀棋、闻染等一系列正派,和封大伦、鱼肠、龙波(萧规)等一系列反派,他们的形象都实在太过脸谱化了。大都是正派大义凛然、反派无所不用其极的老旧戏码。
但除开这些人之外的角色,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是一是曹破延,二是元载。
曹破延之名不知道有没有在史册留笔,但既然马亲王没有提及,那我就姑且认为没有吧。
全局故事中,他是个相对的小人物,某种意义上却该是个大人物。他是个服从命令的军人,也因此成为了右杀投诚的献祭品,他的性格注定了他只能是个悲情人物。他有自己的家室,女儿用一串彩色石头串成的项链成为了他最美好的牵挂,也是他被张小敬突破的地方。
真想在草原上再射一次黄羊哪……曹破延眯起眼睛,端详了一番自己虎口上的老旧茧子。这双手,恐怕再没有机会握弓了。
草原和牛羊两个词汇似乎成了塞外美好生活的代名词,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天龙八部》中的“塞上牛羊空许约”,阿朱姑娘和萧大爷的美好生活也是这样成了空想的。大约曹破延在牢房的板凳上奄奄一息时,如果张小敬不来,他的美梦是可以成为对人间最后的记忆的。但天不遂人,曹破延毕竟死在了不甘和绝望之中。
天龙八部 金庸
第二个人是元载,这个人受我喜欢的原因,是他过分真实。他聪明、贪婪、狡诈、阴险、反复无常,但他讨我喜欢。
“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可以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所以只要这事于我有利,姑娘你就不必担心我会背叛。”元载在龙池旁说的话,再次回荡在檀棋脑海里。
他有着超高的智商,一番唇舌功夫就可以把黑白颠倒,说谁是元凶,谁就要坐实罪名,我认为这样的人才应该是官场这趟浑水的真实深度。如他所言,趋利避害从来是人的本性,张小敬和李泌这样无私的人不是没有,但不会那么多而且基本上要得罪所有人,所以就不用说共同谋求大事了。战国时期的商鞅,不也是得罪了所有权贵,斩断所有退路以证明自己毫无私心,才得到秦孝公无条件的支持,从而变法成功了吗?像张小敬和李泌那样全身而退的人毕竟是少数。
打着说元载的名号,却感慨了一番李泌和张小敬……(顺便,个人觉得元载该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而不该是这张图上一眼看上去就不像好人。)
3.剧情漏洞
尽管我很喜欢《长安十二时辰》,但它仍然白璧微瑕地出现了一些不够尽善尽美的地方。
一是有些坑没有填。
比如徐宾推理所得“四”、“日”都没有交代清楚,说是指李瑁的“瑁”吧,李瑁这个人从始至终在小说里也只在别人的口中提到过一次,都没出过场。而且按常理我们写“瑁”字应该是先写王字旁,再写右边的“冒”吧?又或者是豆友所说的“四明狂客”贺知章,但作为小说,却从来没有提过贺知章的这个称号,如果要特地从史书里摘出来,它还能算一个独立的故事吗?再者说,也按常理思索,直接写人名“贺知章”三个大字不是更直白吗?时间再紧迫一个“贺”字甚至一个“加”字总该写得出来的呀!
再如张小敬没有给小乙偿还那份杀孽。张小敬说过:
“那是为了几十万人的性命,我不后悔。这是一件应该做的错事。应该做,所以我做了,即使重来一次,我还是会这么做——但错事终究是错事。……所以我自断一指,这是亏欠小乙的印记。等到此间事了,我自会还掉这份杀孽。”
说起来很酷,书末却没有提及这回事了。有几分有头无尾的意思,总觉得不交代一句就不完整,大约我心里对这个被出卖的小乙,也是有很多的同情吧。马亲王是不是忘了?
二是一些小小的漏洞。
曹破延被打败倒下时用突厥语念了几声女儿的名字,张小敬前后都有精通突厥语的描写,但在这一刻却马亲王的描写却变成了“没人能听明白”。我只能姑且认为是为了艺术服务,委屈一下博学的张大帅了。
追击载有猛火雷制作原料——石脂——的马车时,文中写地上掉下的油滴时是“圆头向西,帚尾向东”,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车该是顶风向东的,却写成了向西。该是亲王小小的失误了。
因为这部分是在火车上看的,所以百无聊赖之下特别较真。
4.揭示元凶
在姚汝能钻进排污口追捕内奸前的描写实在是铺垫得太过了,导致我阅读时一直在搜肠刮肚地想,会是哪个不起眼的人物呢?会不会是我遗漏了什么?但结果却是通传陆三,在此之前我可是连名字都不知道他,又从何记起呢?最终BOSS贺东揭示时倒还能接受一些,毕竟在之前对贺东这个人代替病倒的贺知章出现这一件事,必要性并不是特别大,但也有一些想要吐血的感觉。
也打个比方,就好像我的高中同学跟我说有个人怎么怎么样,描述得活灵活现,让我一直对自己产生暗示——这个人一定就是我们从前共同的同学,结果他娘的是他的邻居。
简而言之有些失望,最终BOSS贺东和内奸陆三都是一个在小说之前着笔墨太少的人物。虽然据说是改过了结尾,但原版结果究竟如何,我也无从得知了。
5.写作目的
这点倒不是完全说缺点了。
全书读下来,不难发现马亲王写作为了影视改编目的性很强。首先他对书中提及到的长安城繁华景象的描写实在是到了入微的级别,马亲王自己也在后记里说:
要描摹的,其实是一整个世界,无论写得多细致,都不嫌多。
看《长安十二时辰》之前,我刚看完《显微镜下的大明》,也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我把它当成故事会来看。两文的入微描写都非常非常多,就不一一举例了。
显微镜下的大明 马伯庸
其次,马亲王十分注重镜头的切换,全文好几处都描写打斗到了最精彩的时候,镜头一转,诶,我们先看另一个地方。这样的处理跟影视作品切画面的行为如出一辙,都能挠到读者的痒痒肉,激起继续读下去的兴趣。
再次,台词复现很明显。“不退”两个字,既可以帮助塑造人物形象,也简明地预示了剧情的走向。它既像一个长安城里不屈的符号,也是一帮为了更美好的明天而战的人们的灵魂。
最后,BGM的出现时间,也在好些地方点得十分明了——比如打斗到了最惊险的时候,远处的歌舞表演就开始了,节奏一缓,不如咱们嗑个瓜子,歇口气再打。
确实也有同名影视作品早就拍完了,个人虽然挺喜欢易烊千玺,但感觉他驾驭不住李泌的仙风道骨。以上的截图也是来源于此。等剧出来后,不知道和马亲王的预期相去几何呢?
6.写在最后
其实文中的很多人物都很值得感慨。
比如本想到京城来建功立业,却因改投敌营而气节不保,最终变成一个自己曾经最鄙视的懦夫的崔器,也许陇山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比如为了帮助靖安司扑灭证物间的大火而第一批冲进火场的武侯,尽管靖安司自己都放弃了拯救证物间,但武侯们的无畏却让他们中的一员被蜂拥而出的逃难人群活生生地踩死,我们甚至没法知道他的名字。也许他死的时候,会悄悄地念一句吧:“嘿!老子死得真窝囊!”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下张小敬那快被掸烂了的眼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