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企业教练,我的工作是通过影响当事人的思维模式,激发他/她对自身有效资源的发掘,陪伴对方完成从“知道”到“做到”的过程。
教练的核心作用是帮助当事人完成两件事:厘清目标、达成结果。
今天谈谈在目标己经清楚之后,在达成结果的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几个坑以及破解方法:
把行动意愿当成行动力
“教练,我的行动力很强的啊,上次的教练电话之后,我当天就定出行动计划,不完成就不睡觉!可为什么我还是没完成呢?”
等一等,咱们先弄清楚行动的意愿和行动力的区别。
行动的意愿:你有多想做这件事
行动力:你在完成这件事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动能力,包括克服困难、调整方案、不断寻求有效方式。
行动意愿的衡量标准是“强弱”,行动力的衡量标准是“是否灵活”和“是否持续”。
“当天就列出行动计划”,是行动的第一步,仅凭这一步还谈不上行动力。“不做完就不睡觉”是行动的意愿。
在强烈的意愿面前,人们往往会产生错觉,把愿望当成是实际能力。人类就是这么的善于欺骗自己。。。在这个基础上制定出来的计划,其可行性可想而知。
破解方法:
问自己两个问题:
1 怎样做可以确保实现“不做完就不睡觉”?
2 “不睡觉”是你的目标吗?
这两个问题是试金石,你定的计划是不是头脑发热,一试便知。
以为老师牛逼就是自己牛逼
“教练,我上了EMBA,但没什么用。那些讲课的老师都很牛逼,但是谁也解决不了我的企业的问题。你来帮我解决吧。”或者“我听了某老师的PPT课程,他讲的是不错,但我还是不会做PPT。你认识哪位擅长做PPT的老师,给我推荐一下吧。”
但是。。。老师牛逼不等于你牛逼啊,能解决你的问题的人只有你自己。
老师的厉害是建立在他付出的努力之上,你的厉害只能建立在你付出的努力之上,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总有人不明白呢?
请看下面这个逻辑:
我弱,于是我焦虑,于是我找一个够强的人在一起,当我感受到他的强悍时我觉得好像那也是我的强悍,于是焦虑暂时缓解。
人类有上百种情绪,远多于低等动物。人与人之很容易达成情绪上的共鸣。这是人类的幸运,也是人类的不幸。
由于情绪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人类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识别和处理情绪。心理成熟的人,会分清楚哪些情绪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即便是在与他人产生情绪上的共鸣的同时,也会清楚自我与他人的边界。
但有很多人是分不太清楚的,把他人带给自己的感受误认为是自己的,是常有的事。
这就会让人在和比自己强很多的人相处时,把别人的强悍认同是自己的,于是产生一个错觉:我己经很强悍了啊,我浑身上下都觉得很强悍啊。但试了几次之后发现,这强悍的感觉是带不走的。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又回到最初的焦虑感里。因为这个感觉才是自己的。于是,你想去找下一个能给你带来更强悍的感觉的人。这种现像俗称:“找感觉”。
破解方法:
问自己三个问题:
1 这位老师所达到的成就中,有哪些是我希望拥有的,有哪些是我不想要的。
2 他所付出的努力,哪些是我可以做到的,哪些是我不能做到的?
3 我有哪些资源可以帮助我实现目标?
这三个问题像一步步的阶梯,可以把你从“感受”带回到“现实”,还可以把你从“现实”带向“目标”。
认为“听课”就是“努力”
“教练,我学习了这么多课程。为什么还是不行呢?”
请问,你自己练习过多少?你练习的时间和听课的时间,至少要达到5:1以上,改变才有可能发生。学习能力强,是强在“学”和“习”这两项能力上。“学”是模仿,“习”是练习。从古至今,所有真正有成就的人无不是在练习上下足了功夫的。
说远一点,传说中王羲之练习写字用完了十八口大缸的水,才成就自家门派。说近一点,咱们这个时代但凡有些成就的人,哪一个不是在自己身上狠下功夫的?就说写公众号吧,咪蒙现在有百万级的粉丝量,她的成就可是有一百万字的写作基础摆在前面的。
是啊是啊,道理都明白,鸡汤真好喝,可我怎么才能知道努力的方向呢?
破解方法:
问自己两个问题:
1 我除了听课之外,还需要多少时间消化这些讲座中的内容?
2 我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听过的课程,都消化吸收了?
我很喜欢“高高山上立,深深海底行”这句话,意喻着高远的目标和具体实际的行动能力,在我看来,是实现一切梦想的不二法门。希望这篇文章中的七个问题,可以帮助你完成海底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