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近日有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事情是这样的:知名律师易胜华携家人到某市探亲,但正值暑假只能买到两张分散的上铺车票。因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睡上铺不方便,所以他就请求旁边的人跟他换一下。
一个下铺的男生说“腿受过伤”,另一个男生说“我只要下铺”都拒绝与他更换,最后有两个女生跟他们更换了座位,并且不收差价。
针对这件事,易先生在微博上发了一条长文《火车换铺有感(#女生比男生善良#)》,在文中结尾说:
“至于那两位男生,你们的做法也没错。只是有朝一日,你也会为人父,也有带着孩子出行的时候。希望你们不会遇到当年的自己,遇到的都是乐于助人的女孩~”
这篇文章经过网络发酵传播范围甚广,几乎得到了网友们“一边倒”的狂diss。
网友们最为一致的观点是:谴责那两位不换铺的男生,不就是“道德绑架”吗?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易胜华没有立场去指责不换铺的人。
针对网友们的讨伐,易胜华又发了《道歉》与《弱者的权利,强者的义务》,声称他写《火车换铺有感》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明白,帮助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
虽然易先生搬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教化的说辞,但我仔细阅读了他的几篇文章,还是想对他说:对不起,这一次我站diss你的网友这边。
02
有网友引用了一个调侃哈佛法学院的段子:“事实对自己有利,就强调事实。法律对自己有利,就援引法律。道德对自己有利,就鼓吹道德。以上对自己都不利,就敲桌子。”
这句话用来调侃易胜华律师同样也很“切题”。
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多行好事一直是中华传统美德,网友们抨击易胜华并不是为了鼓吹自私自利、颂扬“不换铺”这种行为,而是看不惯易律师将“道德”作为一把趁手的武器,架到了他人脖子上。
易律师在《火车换铺有感》中把两个不肯换铺的男生和两个换铺的女生放在了一起对比,得出了“女生比男生善良”的结论。他这种叙述方式,不是为了感激女生、而是为了突出对男生的谴责。
这种谴责其实就暗含了一种“道德绑架”。我带着孩子,我比你弱,你就应该跟我换铺,不换就是你没道德、不善良。
且不说我们能否单从“换铺”这件小事上就看出谁比谁更善良,到底谁是“弱者”也很难说。
从易律师的叙述中得知,他十几天前就在抢票,但只能抢到两张上铺,无奈之下只能上车看看有没有人愿意换铺。
这里就已经暴露出他早就想好要接受别人善意的目的了。
他是无法选择才能坐这趟火车吗?不见得。作为一位收入颇丰的律师,他大可选择其他交通方式,例如飞机,例如软卧。或者,提前去售票站买票,可以选择下铺的票。
但他没有,一直拖到上车了,才展示自己是个“弱者”,需要别人的帮助。
我们都知道每逢寒暑假买票有多难,大部分学生都还没有收入,相比起飞机软卧,经济实惠的硬卧才是他们争抢的对象。早早就要掐着放票的时间去抢票,如果能抢到下铺,那估计会开心得发条朋友圈。
那么,想要以“空手套白狼”的方式去交换别人辛苦抢到的下铺票,还要求别人开开心心地拱手相让,是不是太过苛求了呢?
易律师还在《道歉》一文中说:
“今天看到有些人建议,可以采用‘竞价’方式跟人换下铺。从内心来说,花些钱解决这个难题,我是愿意的。但我还是觉得,在火车车厢公开以加价几百的方式去换下铺,也许是对热心人的侮辱。真心想帮忙的人,不是冲着钱来的。不想帮忙的人,给钱也不换。”
说实话,我完全无法理解他讲这一句话的逻辑。虽然真心想帮忙的人不是冲着钱来的,但也不代表你可以心安理得享受别人的帮忙,并对不想帮忙的人加以指责。
而且为何加价跟人交换下铺就是对热心人的侮辱?明明能用钱解决的问题,为何非要上升到道德高度?
03
说实话,大家对“道德绑架”或者类似“道德绑架”的态度越来越敏感。
我们并非否认良好道德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也并非鼓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心态。
我们只是希望,我对他人所作出的善意与帮助,都是我本人选择的结果。我愿意这样做,是因为我的心要求我这么做,而不是社会态度或者是舆论压力逼迫我去做。
建设良善、温暖、人情味十足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为之努力,需要整个社会不断培树典范、弘扬正义,但不是一味鼓吹“弱者的权利”、“强者的义务”。
弱者和强者的定义由谁来判定?而且善意不是存款机里的钱,不是你投进去多少就会收回多少。如果弱者生来就有权利,那是否有很多非弱者伪装成弱者呢?
易胜华这一件事最大的错误在于,他把自己当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道德者”,并说希望年轻人们明白,帮助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
但是,他体现出来的都是,“不帮助他人就是丑化自己”,因为没有得到帮助的人会在网络上对你加以指责和曝光。
这就是他被网友们攻击的根本原因。他根本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利,去指责两个正当的、拒绝为他换铺的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