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的百万富翁》读书笔记
基金课的课前读物中有一本《邻家的百万富翁》电子版,因为扫描不太清楚,我又从淘宝买了一本纸质版,结果发现这是同一个作者的两本书,一个叫《The Millionaire Next Door》,一个叫《Stop Acting Rich And Start Living Like A Real Millionaire》,前者研究时间是96年左右,后者是06年左右,索性将两本都读完了。书中针对人们意识中的百万富翁形象进行了刷新,提出了“邻家的百万富翁”的概念。该研究基于翔实的真实数据和典型的真实案例,颠覆了我对财富积累的一些认知,对我的触动极大。
(一) 真实的财富指标
我们一般衡量一个人的财富,用的是净资产,也就是所谓的身家:
净资产=家庭所有资产-所有债务
如果按照这个定义来算,那么北上广深只要有房住的都是百万、千万富翁了?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一病返贫的焦虑,职场“35岁定律”的担忧呢?这仿佛跟人们想象中的“富翁”相差有点远吧?实际上,这个定义有一个弊端,就是将自住房等非流动性、且有可能是泡沫型通货膨胀的资产计算在内了。什么叫“泡沫型通货膨胀的资产”?就是有可能你的房子价值被高估了,如果你身家500万,有400万都是房子,那么假设当这个房子的价值跌到200万时,你的身家也会大幅缩水。
基于此,作者定义的百万富翁是根据真实的财富指标,即拥有不少于100万美元的投资资产的人,包括:股票、债券、共同基金、私营企业股份、养老金、人寿保险净现值、持有的抵押和信用证、黄金和其他贵金属、定期存单、国债、储蓄债权、金融市场基金、活期存款、现金和能够产生收入的房产(不是自住房哦),这些资产都是具有合理流动性的。
顺带一提,百万富翁的房地产投资仅占投资组合的1/4以下,且贷款不到住宅市值的1/3。
这个定义之下,北上广深一套住房的纸面资产,自然便不能计入百万富翁群体了,而许多“房产富翁”往往背负比投资资产更多的债务,所以经不起风吹草动的风险。
(二) 在这个年纪,你应该有多少钱?
好了,你说我离百万富翁还很远,我甚至连纸面富翁都不是,我穷得很清丽脱俗,是不是该放弃挣扎了?别急,你知道你穷,但是你应该不知道你有多穷吧?作者特意给出了一条计算在你这个年纪,你应该有多少财富的公式:
期望净资产=0.1*年龄*年收入
举个栗子,如果小明30岁,年收入10万元,那么他的期望净资产=0.1*30*10=30万元。如果小明的实际净资产高于这个数字,那么他就是富人。
这里再延伸一个财富指数的概念:
财富指数=实际净资产/期望净资产
也就是说,如果小明的实际净资产是60万元,那么他的财富指数就是2,他就是“财富积累能手”;如果只有15万,那财富指数只有0.5,是“低级财富积累者”。
由于这个公式中你的期望净资产是与年龄和年收入相关的,并不是拿你跟王健林或者爆款同龄人比,所以不用自怨自艾自己赚得少。只要有合理的消费规划和投资组合,你一样能成为“财富积累能手”的!
偷偷计算了一下我自己的期望净资产,emmmm…感觉再一次受到了暴击,还是得默默加油啊!
(三) 耀眼真土豪、装逼伪富人、邻家的百万富翁鉴定指南
耀眼真土豪是那些电视媒体大肆吹捧的对象,比如运动明星、娱乐明星、豪门和各种二代……他们的特点是赚得多花得多,住豪宅、开豪车,用最高档的奢侈品,所谓“有钱人的快乐你想不到”,大概就是指他们了。
这类人通常通过出色的进攻策略(即赚钱能力极强)变得富有,是许多年轻人崇拜的偶像,由于媒体的吹嘘大家可能觉得这些人很多,其实是非常少见的,通常只占到百万富翁的2%(而百万富翁的数量通常只占到所有人口的3.5%,所以耀眼真土豪可以说是万里挑一的稀有品种)。
这样的稀缺品种一般诞生于什么样的环境呢?作者对此也做了调查研究,他发现集中在三个人群:
(1) 富二代或啃老族:靠的是爹
(2) 少年得志:节俭是什么?
(3) 屌丝逆袭:用外在的成功弥补童年的缺憾
不过耀眼真土豪也没什么毛病,人家自己赚钱自己花,不服你来?
装逼伪富人是指那些表面光鲜的高消费者,他们把所有收入都拿来消费,模仿真富人的一言一行,让别人以为他们很有钱,实际上是入不敷出的一类人。
这个品种不用多说,比漫天飞舞的蟑螂还常见。究其心理,是因为真要获得成功实在太难,而买象征身份的昂贵物品则容易得多,而拥有这些标志物,让他们产生了感觉自己也是成功人士的幻想而无法自拔。
令人惊奇的是,许多被称为“金饭碗”的职位,比如律师、医生、企业高管等,却盛产“伪富人”。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人虽然收入多,但是为了维持与其身份地位相符的生活方式,消耗了大量金钱,自然就无法积累足够的财富了。
这些人也许永远不知道,他们的消费习惯让他们看起来有钱,实则离真正有钱却越来越远。
而邻家的百万富翁则是本书研究的主要人群,也是美国百万富翁的主流。他们最大的特点是:节俭节俭再节俭。他们住在中等社区,开二手车或平民车,衣服鞋子只求舒服;吃不惯五星级餐厅,戴不惯名表,也不喝高级酒;路上遇到他们你一定不会认为他们有钱(有一个百万富翁甚至被当成卡车司机);收到名贵的礼物会感觉浑身不舒服(有一个百万富翁收到一辆劳斯莱斯硬是把它退回去了,因为他觉得这车不适合开去钓鱼和吃小餐馆,他工厂的员工也会觉得他是靠剥削才买的豪车;还有个百万富翁的老板送给他一只劳力士,他只有上班戴以示尊重,下班马上换上廉价的电子表)。
他们的财富通常来自出色的防守策略(即严控消费、善于投资),有些百万富翁的年收入,甚至低于那些装逼的高消费者,但他们量入为出的财务规划和投资计划,使他们的财富积累效率极高。可能你会说,赚这么多钱还这么抠,活着有什么意思呢?
实际上,这些节俭的百万富翁在给小费和慈善捐赠上却丝毫不吝啬,许多人都会将10%以上的财产用于捐赠,比一般人要慷慨得多(平均值是2%)。对他们来说,财富给他们带来的是经济上的独立和心灵的自由,他们的自尊来源于事业成就和贡献价值,根本不需要外在的标志物来证明什么。这也是那些伪富人永远不会懂的。
而且邻家的百万富翁这条路,也是普通人成为百万富翁,最靠谱且最容易实现的道路。毕竟,邻家的百万富翁,占所有百万富翁的98%。
(四) 破除“富不过三代”魔咒
经常有人说,中国人“富不过三代”。实际上“富不过三代”现象,在美国也非常常见。据统计,46%的百万富翁会资助他们的成年子女,作者管这些啃老的富二代叫“经济门诊病人”。
为什么会形成“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呢?作者认为是因为这些克己节俭的富一代们以为给孩子在高档社区买房,给他们创业资金,给他们生活资助,能让他们更轻松的成功。却没想到由俭入奢易,这些孩子的消费是高了,但是却没有赚钱的能力和节俭的美德,又要保持与他们有钱的邻居一样的消费水平,所以只能依靠父母了。可悲的是,这些富二代并不是刚毕业那阵依靠一下,之后就自力更生了,数据表明有20%的人会一直啃老到50岁以上,并且盼望父母给他们留下大笔的遗产供他们继续挥霍。
那么怎么破除这种魔咒呢?也很简单,父母只需要反过来做就是了:不给子女资助,而是传授他们立身之本的技能和勤俭克己的美德。
书中有个很典型的例子,讲的是一对亲姐妹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姐姐是乖乖女,在父母的安排下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成为家庭主妇,夫妇二人没有高收入,却都是高消费者,于是每年接受父母的资助和控制。妹妹很叛逆,不想过这样的生活,于是早早离开家在外打拼,父母很生气,断绝了一切经济支持,还威胁不给她嫁妆。几十年过去了,父亲去世了,留给姐姐大笔遗产,但是他们没几年功夫就花光了。不久以后,姐姐也去世了,留下3个孩子。而妹妹虽然只获得了少得多的遗产,但她靠自己奋斗成为了百万富翁。她还为姐姐的三个孩子建立了信托基金。
这个真实的故事让我唏嘘不已,其实中国父母对他们孩子的照顾和控制有过之而无不及。记得我一个美国同事就曾跟我说:“真羡慕你们中国人,父母还给你们买房,我父母自己的房贷还没还完呢!”未等我接话,他又话锋一转:“但我也很庆幸没有那样的父母,因为那样他们就会控制你一生,我还是觉得自由比较重要。”
我认为富裕的父母们尤为应该看看此书,将下一代培养成一个独立人格的人,远比给他包办一生重要。让每一代都是富一代,就能破除“富不过三代”的魔咒。
(五) 我身边的百万富翁
我的姥姥便是一个典型的“邻家的百万富翁”。她一生没有赚过大钱,但拥有一套市值600万元的住房和超过100万元的存款,绝对算得上是“财富积累能手”了。
她是怎么做到的呢?极致的节俭。即使有这么多存款,她每个月依然只花不到1000元的生活费,她只买晚上10点以后的半价面包,坐车到偏远的菜场买菜,而且只买特价菜。有一次甚至特别开心的说她买了一套新衣服,上衣加裤子才花了35块!(还要给我买一套,被我强烈谢绝了)我相信她的邻居们,应该绝对猜不到她是百万富翁吧……
虽然在我们的消费观念里,觉得她也太穷省了,根本没必要,但她依然乐此不疲,省钱让她开心。最重要的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她可硬气得很。出国旅游一走一个月,不花子女一分钱,而且别人缺钱的时候她还能支持。就这一点,让我非常佩服。这也是财务自由最吸引我之处——充分的自主和自由。
“把纯金镀上金箔,替纯洁的百合花涂抹粉彩,实在是浪费而可笑的多余之举”——莎士比亚
愿我们都能在财富自由之路上越走越远,开心的赚钱,自律的消费,智慧的投资,成为“邻家的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