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除了工作就是生活,像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但只要热爱,就会焕发出写作的诗意。
无论你是专干体力的一名泥瓦工,还是都市白领坐着舒适办公室,亦或是街边摆摊设点的小贩,也可能是一名灵魂的工程师执教一生。只要你有写作的基础和决心,在日积月累千锤百炼的工作和生活中,可以挖掘无限无穷的写作素材,就看你能否写出来,写的深刻,写到骨头里。
娜塔莉·戈德堡接受采访时被问到:
「您的写作,对别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她如此精彩作答:
「我想,如果我仅仅停留在表现自我的层次上,我可能会坐下来,像是写日记一样写道:我今天很高兴,我谈恋爱了,我很爱我的朋友,他太萌了。那么别人看了估计也会觉得无聊透顶。如果想到达超越自我境界的交流,我们就必须超越浅层表达,来更加深入地触碰事物更本质的一面。」
原来我们不是不会写,是写的不够深刻、不够深入!
01
大概五六年前,我有一次赴藏的机会。
我当时二话没说,拟写方案时,第一个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上面。
要知道当时很多同志对西藏既憧憬向往,又陌生害怕。
那蓝天白云,雪域高原,洁白哈达,成群牛羊,只是电视画面和人们听说的美景。真要让你去经受高原高寒和缺氧的考验,还有艰险路段甚至生死,你还毫不犹豫的去吗?
憧憬向往是因为有新鲜感,激发了一颗好奇心;陌生害怕是因为没有经验,有人就会退缩。
经过层层严格筛选,最后我们一行18人踏上征途。
名副其实的坐上火车去拉萨,就为全程亲身体验奔赴生命禁区。
一路上我们和普通旅客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我们心里沉甸甸的。
车到格尔木换乘,人们开始有高原反应,毕竟海拔3000多米了,车站遇到的人多半带有高原红的脸庞。
呼吸困难,不时要深深吸口气,缓解供氧不足。好在上路之前都有准备,临行前吃了红景天,反应不是很强烈。
列车驶过美丽的青海湖后,据说加挂一节车头,两个火车头开足马力向世界屋脊挺进。
零点经过唐古拉山口,我们一行即兴奋又特别害怕不适应,这个时候谁都不做它想,还没到达目的地。
大家内心都在坚持,都想坚持。这和写作者坚持写作如出一辙。
40多个小时后,我们一行到达拉萨。这时高原反应还不是很剧烈,下车马上吸氧,大家撑得住。接着开始紧锣密鼓行程,休息已是半夜。悸动的心有些放松下来!
第二天起床后,大家的兴奋感突然消失,像接到无声命令似的。谁也不吱声,都是蔫头耷脑,一副生病的样子。
真正的高原反应来袭,开始头痛剧烈,恶心呕吐,不想吃饭,坐卧不宁。
大家基本没怎么吃饭,回住处休息,继续吸氧,吃高原药品,医护检查。一上午基本平息,下午又紧张工作,马不停蹄。
大家都基本适应了,除了三两个人还有高原反应,但症状不重。
后来写作你就会明白:写作和上高原如出一辙,百分之百有反应,但百分之九十九能适应!
02
第三天,我们一行乘坐大巴车,在一个向导和两个司机带领下,朝藏东明珠昌都行进。
出发前夜很晚才得知,第二天途经路段发生轻度地震,距我们大概百公里左右,道路塌方正在抢修。我们心里一沉,刚来就给我们一个下马威!
好在向导和司机经验丰富,塌方道路已抢修完成,很快顺利通过。
大家见司机技术过硬,向导熟悉路线,途径林芝风景也美。一路上,拍照记录,下车丈量,不亦乐乎。一种对艰险道路的恐惧逐渐淡化。
没想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必经之途有怒江大桥、排龙天险和99道弯,是川藏线险中之险,被中外地理学家称为死亡公路。
排龙天险紧贴河谷,一面靠山而建,只能单向行驶。自然小心翼翼,生怕不小心掉到江里。
我们一行都沉默,谁也不再出声。实际上是不敢出声,扎紧安全带,牢牢抓紧把手,手心渗出冷汗,瞪大眼睛看,一脸严肃相,像奔赴生死不明的战场。
路上经过多处险情后,车行至排龙天险时,突然轰隆轰隆几声巨响,司机紧急刹车,透过车窗灰尘弥漫。向导和司机几乎异口同声说:
「塌方了,好险!」
本来单向行驶的车辆全部停驶,塌方路段两侧排满横七竖八的车辆,山路垂直落差高达上百米,稍有不慎就会翻车坠崖,后果不寒而栗。
这时,我们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危险!
好在多年职业历练,造就了我们的大无畏精神!下车,在一个领导果断决策下,我们协助调整车辆,当地抢修排险队赶到,小半天功夫,及时抢通,我们又出发了!
一路小心翼翼,诚惶诚恐。
三天两夜,我们安全抵达西藏最险的地方。
路上。我还要精准计划,记下路况,拍下照片,分析情况,形成建议。我既是协调者,也是半个负责人,白天组织行车,晚上整理情况,第二天早起协调事项,对我更是全程考验。
好在高原反应过去了,抗高原反应药品发挥作用,再加上集体互相鼓劲儿,群策群力,向导司机熟谙情况,我们终于涉险过关。
一个月的紧张高原工作和生活拉开序幕,我们用身、心、灵一点一滴吸吮雪域高原的博大和高远,青稞酒,酥油茶,好客的藏族同胞,给我们近距离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
期间,我广泛搜集素材。从文字材料到音视频资料剥离,从当地人说出的一句不经意话中,从晨起健步走感受一天的美好,从历史典籍故事中掘起营养……
前前后后,间歇一个月时间,由我主笔完成一份5000字的报告,这是职业生涯最贴切的工作记录,受到各级高度赞誉。
工作就是写作的一部分,有时候它们唇齿相依,你也不必分清它们。
03
一年后,我获得一个至高荣誉,要站在典型事迹报告台上,讲我亲历的惊险故事。
撸起袖子加油干吧,谁让咱会写呢?!
别说,写事迹报告和公文不一样,别着两股劲儿!
京城,熬夜加班。
刚弄完一稿带三个小标题的,小负责人拿过看看,说,还是不带小标题好吧。
吭哧吭哧,按照要求,又熬了一夜,事例内容全改,第二天刚要呈上去,大负责人叫我拿稿过去!
刚坐下,大负责人耐心的拿过一张写过字迹的纸,说,这是某某某昨天看新闻,来了灵感,给你列的标题,按照这个写!
我接过标题像接过一件宝贝,飞速看了一下,绝了!真是好啊!语句平实,互为连贯,体现思想,朗朗上口!
别说了,我屁颠屁颠跑回屋,关上门,按照命题作文开始嗨了!
别看一年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写起来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按照这个既定思路,改了三个来回,总算定稿了。等于说我使出多年来浑身写作解数,写作我一点都不含糊!我的稿子改动次数最少,其他三人至少第10稿以上,有人改了28稿!
但我有种直觉,我也说不出,感到稿子没有达到应该浑然天成、自然朴实、听众心纳的程度。
已经定稿了,怎么办?
我忽生一计,把自己认为可以表达更准确、更稳妥、更朴实、更融入的部分,标出来,用Word修改格式,红蓝对比。打印出来,边读边改,边请做课件的老兄提意见哪个好。站在第三者角度看,老兄都说我改的比原来的更好。
实际上,我正因为有多年的写作积累,再通过会稿和改稿,融会贯通了写事迹报告的路子,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路和写法。很快,我将此事报给主要审核的领导。领导事忙,让我放下稿子一会看。
20分钟后,领导叫我进办公室。我有些忐忑不安,唯恐领导批评我多事或有其它想法。
没想到,领导很和善,指着改动的地方,绝大部分同意,提出两个小地方修改,并高度赞扬我顾全大局、力求完美、文笔深厚。我深为领导的大度折服,难怪年纪轻轻就当上重要岗位领导,除了水平高、见识广、人品好外,大有温文尔雅、虚怀若谷之风。
就这样在上面已经定稿的情况下,我再修改最后定了稿子。
当天我压轴出场,事迹报告行云流水、空前成功,结果我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事实如此,你的工作和生活是个超大素材库,是你的无形积累,是你最大的财富。写作就是打开其意义的钥匙,写出你最能准确表达的,由此,你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无需赘述,写作已经融入你的生命!
写吧,超越平凡,直达内心。如此,你就会突破浅层表达,写到骨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