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本里活着的作家有很多,鲁迅便是其中一个。我自小便对语文课本有种莫名的抵触,对于上面的作家就像是阿Q对于赵太爷,有些不以为意却又不敢亵渎,所以以前在我心里,那些人就只是活在课本里,但在现实里却呆板而无趣。我所受到的中学教育,只是一味地冲灌,哪儿管你脆弱的肚皮撑不撑得下,便把那些最无用处、轮廓似的东西往里塞进去——而那有很多不是真的。这便使那一个个活生生的文人墨客,一个个同于常人的历史人物都只存在于我们刻板的印象之中。幸而有其他作品文献能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被禁锢了的自由之羽,他们是被雕刻了的无情木偶。
“鲁迅是我国的文学巨匠,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终日摇头晃脑的背诵这些个玩意儿,不免对所谓“各种家”的鲁迅一阵腹诽:干嘛写这么些东西,今时又不同,可是苦了我们学生。那时对鲁迅的印象不过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个黑须黑发,胡子拉碴,容貌冷峻又身材短小的,在一个圆框里瞪大双眼的文青,是一个无时无刻不在嘲讽着别的什么,无时无刻不散发着冷漠的公知,一个愤怒的知识分子。
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他对童年的怀念;从《孔乙己》知道他对封建思想的斥怒:从《祝福》里知道他对封建礼教的掲露,从课本知道他一点也不平易近人,知道我不喜欢他。可我对他有了新观是什么时候呢,是从我揭开了课本上油厚的猪皮开始吧。
高中的时候爱买书,却没有像爱买书那样爱看书,于是毕业就留下了很多未曾翻过一次的书,便把它们全数带到2017年,并立下宏伟之志要将它们一举消灭。从哪儿开始呢,从一本蓝色的、略显破旧的《故事新编》开始吧。几篇新编,几篇小说,自成一本书的体系,可虽说成了一体,但内容仍旧孤立零散,所以不能以一篇而论之,我就论篇而谈吧。
故事新编
“拾古代传说,取一点因由,随意点然,铺成八则。”
鲁迅为什么要作八则《故事新编》呢?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甚明白,但我们可以由着把自己加在他身上来猜想一番,也许他是觉得无聊了变想用这种方式来娱乐一下自己,也许他是想要更深刻地批判现实,也许他是想致敬自己一向喜爱的戏剧艺术,也许是某天他做了个如此的梦,也许只是他心里的天真诙谐作祟,也许他只是想骂一骂、夸一夸呢。但人无比复杂,永远都会有无数人表达出无数的见解,那有什么关系呢,大多时候我们无需了解太多文章的缘由,只要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力量,便就足矣了。
补天
开篇便让我惊叹,惊叹于鲁迅先生极细致形象的描写手法,从前在课本上学他的文章都是被肢解开来的:这个字的作用、能不能换个字云云,不胜其烦,但仔细地读着他的作品,却发现他极善于用动词和色彩,没有过多的精妙的比喻排比,只是用最准确的词来平白描写,那场景却让人如身临其境,也愈加感叹先生文辞的功底。这篇故事以女娲造人和补天为文底,写女娲造人是无意而造,愈觉有趣,便不辞辛劳,用以歌颂了女娲造人的功劳,但文章却把女娲拉下神坛,写成一个会开心,会生气的,无聊赖的少女,她听不懂颛臾那些人的之乎者也,也不回应他所造的人的求救,仿佛女娲是一个冷血的巨人,但我认为鲁迅是想要讽刺那些反对白话文运动的老顽固,讽刺那些遇事只会向上天乞怜的封建信仰。但女娲还是以一个伟大的形象在文章中结束,她为了补天上的洞而累绝身亡,那些奉她为始祖的人却在她身上开垦土地不懂尊重,所以鲁迅是深刻冰冷地蔑视着这些忘恩负义心中只有自身得失而无大义的人吧。
奔月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篇,也许是因为这篇最合我的略带庸俗的趣味。鲁迅把原本传说中凄美传奇的爱情故事拽入现代生活,写嫦娥是一个受不了一日三餐餐餐乌鸦的刁钻小姐,写后羿是一个疼爱妻子有些懦弱的妻管严,把他们写成寻常人家的小夫妻,赋予了他们烟火气。后羿把周围的野兽都打个精光,至于没有食物只能顿顿吃乌鸦,常常惹来嫦娥的冷眼,他谨慎小心的侍奉最后却还是被她抛弃,他的学生偷借他的成就而加害于他。写的后羿是一个十足窝囊却又十足憨厚,有能力的人,最后他定一定神,要再得药丸随着嫦娥升天。有人说鲁迅写这篇故事的时候正值他人生的低谷,被外界怀疑,被学生出卖,他把后羿写作自己,表示自己也有后羿一样有着时刻准备战斗的热血。但我觉得除此之外,鲁迅还是有些看不起这样的后羿的,他也许是对自己的懊恼,亦或是对自己的警醒,是对他所处的境遇的愤怒和批判。
铸剑
本着鲁迅出品,必属刺品(讽刺的刺)的宗旨去看这篇故事,开头我以为是在讽刺那些心里只有复仇却不考虑孩子感受的人(莫邪),后来是讽刺轻易相信别人的人(眉间尺),后来是讽刺那些煽动复仇情绪的人(宴之敖)诶不对,宴之敖,不是鲁迅用过的笔名吗,怎么那个杀手也叫宴之敖?难道这是在表达鲁迅的复仇精神?后来从书上看到说这代表了鲁迅的反抗精神,对于一切有枷锁的、不自由的、不人道的东西有力的反抗,却又是绝望的反抗。我认为这反抗在当时也许效益甚微,但其中所蕴含的伟大力量却不断地照射着中华大地。医生能拯救人的生命,但是文字却能拯救一个民族的灵魂。正是这种反抗精神,让我们能够在重重灾难之下获得新生。即使是在和平的、开放的现在,我们也需要这种大无畏的反抗精神。
余
剩下的《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内容手法多有相似,所以我便放在一起来说。我越读,越觉得鲁迅最适合做的不是文学家,也不是革命机思想家,应该是戏剧家。虽然我没有看过舞台剧,对于中国传统戏剧更是一无所知,但看这些的时候总觉得,这应该是一出戏,它具备戏剧所拥有的全部特点,后来才知道鲁迅先生对于传统戏剧一直都很喜爱而有着较深的研究,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些故事会与戏剧如此相像。这四篇里除去《理水》中的大禹,伯夷叔齐、老子、庄子无一不被鲁迅颠覆了形象,采薇而吃的伯夷叔齐不再会互相谦让志气清高受人尊敬的老人,而是胆小怕事,认识浅短,遭人唾弃的糟老头,讽刺了那些自以为满腔爱国却消极避世、想法封建的人。而《出关》和《起死》之中把老子和庄子写成两个神神叨叨的疯老头,用多次相同的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不仅不让人觉得絮叨,反而形成了幽默、深刻的风格。写老子不敢与孔子比学,竟然要出关躲他,而庄子多管闲事救了一堆白骨反而惹祸上身,鲁迅还在其中插了一个荤段子,引人发笑却又形象无比,揭示了当时老庄哲学的欺骗性,刻画了当时社会人们关门闭窗,消极避世的现实。
呐喊彷徨
从知道鲁迅,便必须知道这两本集子,因为老师一讲到他,总会不厌其烦地说无数遍这两本书,无论是从书上借来的,还是自己编想出来的。渐渐就奉其为“神书”将其列为“一定看不懂的书”之一,可没想到这次的《故事新编》里收录了这两本集子,于是就开始看。也没有什么看不懂,认字便能看得懂,只是要看看的深浅了。我自认为没有到能够深刻理解的地步,也暂且没有很高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对这些文章的认识仅限于批判,写农民也好,知识分子也好,总归是在批判讽刺当时的社会。虽然如此,我却觉得更认识了鲁迅一点,好像黑夜索物,至少能够知道那东西的大体方向在哪儿。他不是那么冷冰冰心中只有怒气与轻蔑的,他对广大的中国人有着最深切的同情和热爱,说他外冷内热也好,说他又怒又哀也好,虽然都只是他性格的总括或是个性的一角,但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尊敬,所以他才会笔耕不辍,他才有着强烈的复仇精神,他才有着不灭的批判之笔。看的时候我总容易想起来王小波,他也是一样对万物怀有感情,他说:“我对这世界都充满着最深切的热爱。”他也同样针砭时弊,他也同样有着有趣幽默的文笔,同样对社会的病症充满批判与鄙夷。有人说如果把他们放到一个时代,王小波一定不会欢喜,因为鲁迅太过严肃沉闷,而他追求跳脱有趣,但这个假设在前提上就根本不成立,而我觉得王小波在某些方面与鲁迅一脉相承,只是生长环境和社会状况不同,使得鲁迅如此沉重使得小波追求一切美的东西,追求思维的乐趣。他们都是说真话的人,他们都是一心想要帮助众生的人,他们都是针一样锐利而不留余地的、直率的人,假如王小波处在鲁迅的时代,假如,当然这只是假如。
两本集子除了不朽的精神和语言,还有值得借鉴的叙述手法,片段式的、意识流的、从中途起笔的、攫取场面来写的,有创新,也有传承,用鲁迅式的民族精神和写作手法使每一个故事都灵活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