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日 星期二 晴
写文久了,每当感觉写不出自己想要写出的文字时,我就开始怀疑自己——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写作方法以及写作方向,统统持一种怀疑态度。
回看自己写的文,很惭愧,题材倒是很多种,涉猎的范围也很广,写人写景写故事,貌似都能写,但又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缺少点什么呢?是优美的词语、深刻的寓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还是巧妙惊奇的构思等等?
似乎都是,又似乎都不是,于是,我很迷茫,一次次地陷在写文的瓶颈中,苦闷、焦虑,却又无所适从。
尽管有着这样一颗茫然失措的心,但由于对文字痴痴的热爱,在不轻言放弃的同时,我在期盼,盼望有名师能为我指点迷津,好让我早日从写作的困境中走出来,不再困惑。
机缘巧合,月末,手头的工作少了很多,得知《谈写作》纸上电台又有嘉宾分享。这回,我连分享的老师是谁也没问,就决定了必须认真地聆听、学习——汲取行家的写作经验和成功秘籍。
彼岸晓吾,一位居住在大洋彼岸,有着不平凡经历的传奇女性。在听她的分享课之前,我对她了解甚少,原因是简书之大,缘分没到,一直没有机会遇见。
这一次的遇见,是我的荣幸!隔着屏幕,从遥远的异国他乡,传来彼岸晓吾老师亲切、动听的声音,她的成功之路令我敬佩!她带来的关于写作方面的经验分享,于我,更是一场饕餮盛宴,受益良多。
晓吾老师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孩提时破碎的音乐梦;军旅生涯中格格不入的文学梦;部队医院给她的第一节人生课——死亡连续剧。
“死者看得多了,感觉自己也病了,脆弱的小心脏经常处于抽搐状态,于是开始试着写作,希望能从痛苦中超脱出来……”
这是晓吾老师写作的初心,和我们每一个爱捣鼓文字的人一样,万变不离其宗,总有一个理由让你爱上了文字。比如我,年少时受父亲影响,爱看各种小说书;走上社会后,因相貌平平,在一群天生丽质的同事面前自惭形秽,感觉很孤独,光读书还不够,便偷偷地写点文字。
遗憾的是,写了这么多年的我,还很盲目。听了晓吾老师引用华人作家李翊云说的话:“写作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练习写作,而是读懂一本书。”我感触颇深,意识到自己的写作方法有可能错了。
盲目地写了十万字,不过是一个熟练的码字搬运工,但是如果吃透了一本书的精神,你等于拿到了一个武林秘籍——彼岸晓吾
找自己,晓吾老师用具体的案例和自身的体会,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误区:没有找到自己的写作方向以及属于自己的文风,一直在走弯路。只有明确自己喜欢的方向,持之以恒坚持10年甚至一辈子,应该会小有成就。
怎样找自己呢?在这个问题上,晓吾老师着重谈了从自己感兴趣的作家切入。选好作家之后,开始质疑自己:为什么喜欢他?是什么打动了自己?看这位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他巅峰期的作品,找出他的成长脉络,研究他是受了谁的影响?你的经历和性格同他相比,有多少相似……等等这些,从骨子里做一个分析。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晓吾老师告诫我们:这需要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们从何而来,我们身处何地,我们将通往何方……”
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在写作路上,自己正处于什么阶段,有几斤几两,短板在哪里?而和偶像作家做对比,会发现和偶像的差距,也发现自身问题所在,即我们对现实的表达还停留在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没有向着深处探索,缺乏一种批判的眼光,文字不够精炼,对人物的描写不够生动……
晓吾老师把我们常遇到的一些问题都作了详尽的描述,并就各种问题对症下药,提醒我们在找自己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三条:
一、独立思考。
二、注重有趣。
三、找对平台。
这三条,我逐一记在本子上,也记在心里。再仔细对照自己的文字,顿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我发现我的短板很多,具体表现为:散文写得肤浅,没有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缺乏耐人寻味的哲理和巧妙的反转,平铺直叙,像在叙述一个平常的故事;而我写的故事又没有离奇曲折的情节,淡而无味……
唯一觉得写得顺手且比较叫座的是几篇搞笑体的文,我不知道是算幽默还是有趣,或者两者都不是,或者都兼而有之(假装是吧)。如《做饭和写作》《周年庆|你呀,叫我说什么好呢》《给虬田同志的几点建议》《周年庆|写给2035 年的断鹂》还有早期的《话说我的笔名》,这几篇,都是在轻松愉悦的心情中完成的,那份顺溜劲,现在回味起来还美得很。
难道这就是我的文风?一路颤巍巍走来的我,不敢贸然肯定。我知道,这还需要一个过程。晓吾老师特别强调:找自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动态过程,它一生都不会结束!
此刻的我,心中似乎有了方向,那就是:为写出有趣的文字而努力!
这也是我听过晓吾老师分享课后,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目标,期限是:一直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