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这本小册子的篇幅非常简短,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小书系列第四辑之一。本书最初是由三联书店在1947年出版,虽然是几十年前的著作,但是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通俗易懂,可见文字功力。本来,这就是大学上课的材料整理,看起来真的是谆谆善诱,循序渐进,要是真的那时候在课堂上听费老师面授,肯定也是要入了迷的。
费孝通(1910.11.2--2005.4.24),出生于江苏吴江。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指导下完成题为《江村经济》的博士论文,该书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费孝通也因此在1981年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2005年4月24日22时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费先生履历自然厉害,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留学英国,赫胥黎奖,官儿够大,寿够长。终归到底还是要看著作,言论,思想。一切都是慢慢来,先来看看这本小册子,乡土中国。
首先是两篇序言,第一篇是袁行霈先生对整个系列书籍的序言,袁先生的作品也是很多,先马克一下,稍后在说。之后的序言是费孝通先生的本书序言,序言中提到了那本非常著名的江村经济,也是准备拜读。
全书126页,文字不多,十四篇文章,篇幅不长,就像一堂课,非常生动。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这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学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文章之中,印象留下最深的首先是两篇文字下乡的文章。感觉难以言表,还是看看原文吧。
文字下乡
这篇文章看完,慨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就是看到了以前未曾见到过的世界,即使不是很大,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化,也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先来说说环境,费先生所说的面对面社群,我想就是说熟人社会,远亲不如近邻,一个村一个部落,足音可以辨人的地步,我想着就是中国的家乡概念,熟悉的景色,熟悉的味道,熟悉的人,给的是一种从小到大就有的安全感。环境对人的影响就是,不需要的没有必要去学,文字这种东西,在乡土社会中,基本上没有存在的必要,生产方式是农业,协作的交流方式,规模也不会超过声音的传播范围,那文字的存在是有一些鸡肋,反而说读了什么文字,起了好奇,离了家乡,会有一个不务正业的名声。但这种条件是几千年前的情况了,从老子的小国寡民理想开始就破灭的条件。
文中很震撼的一句话,其实也很简单,所谓的“愚”,并不是智力上的愚,而是指知识上的不足。知识的不足,原因就是生存环境的培养,光脚的部落自然不会知道鞋是什么,放牛的娃儿更不会知道也不需要知道撵动物之外的知识。但是当时代变化,人口流动,原来的环境遭到打破,新的环境有待适应的时候,知识背景的差异带来的是大家都没错,但是事情却不好的状况。
知识背景,成长环境,也许就是三观的意思,思考到最后,好像回到了哲学的范畴,对人生怎么看,对世界怎么看,对价值怎么看?也许这个世界不会好的出奇,但是还能坏到哪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