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心理治疗》读书笔记
作者: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代表人物。
为答案而来
偶然听一位朋友提过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本人既不知道存在主义是什么,也未涉猎过心理治疗的专业书籍。纯粹是好奇存在主义这样听起来很高深的哲学话题,与之联系起来的心理治疗究竟是怎么回事?刚好看到图书馆有这本书,于是借来看看。
结果这本书一不小心破了我个人借书逾期不还的最长时间记录——五十多天。好在现在苏图不设罚金。。。
倒不是看不下去的意思,书写的深入浅出——但毕竟是一本面向有一定心理学基础的专业书籍,不至于佶屈聱牙,但看起来并不是很顺畅。屡次想去图书馆还书,但又实在是很想知道,关于“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感”,面对这些沉重而又无可躲避的问题,心理治疗师给出的答案是什么。
鸡汤,黄汤,还是鸡尾酒
先不说答案是什么。直接提出这些问题,就已经是直击内心了。
死亡的话题,大部分人不愿意提起,往往太过沉重。但是就像有人说的,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死亡谁先来。这些年,看着很多长辈至亲一一离去,就像作者所说,感觉挡在自己与死亡之间的屏障,正在被一一撤去。是的,谁知道死亡和明天谁会先来?
关于自由与责任,孤独与关系,无意义感与参与生活,看到作者面对这些终极追问给出的答案,竟有莫名抚慰的效果。
尤其喜欢最后关于“无意义感”的章节。
意义的意义是降低焦虑。意义的存在能够减轻人在面对缺乏规律和结构的人生和世界时所产生的焦虑。
不管什么带来了无意义感,治疗的答案就是参与。
嗯,参与生活是治疗无意义感的最好答案。
胡适先生在一篇“人生有何意义”的小短文里也这么说过: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何以有生,而在于自己怎样生活。你若情愿把这六尺之躯葬送在白昼做梦上,那就是你这一生的意义。你若发奋振作起来,决心去寻求生命的意义,去创造自己的生命的意义,那么,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义,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义,生命无穷,生命的意义也无穷了。
总之,生命本没有什么意义,你要能给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一杯敬自由 一杯敬死亡
请宽恕我的平凡 驱散了迷惘”
……
不小心竟然把这专业的心理治疗书籍读出了流行歌词的味道。
来,干了这一杯,鸡汤还是黄汤,抑或鸡尾酒——毕竟是西式的。
以上。
===(此处分割线)===
笔记以下。
存在主义
什么是存在主义?
作者在书里也简略地做了描述。
鉴于我自己没读过存在主义的哲学著作,没法简略系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只能先顾名思义吧,此处略过。
终极关怀:死亡,自由,存在性孤独,无意义
正如导论里所说,这本书本书涉及四个终极关怀:
死亡,自由,存在性孤独和无意义。
基于如下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的公式,提供一种分析范式,解释体系,帮助治疗师理解并形成治疗体系:
对终极关怀的觉察 --》焦虑--》防御机制。
本书“第一部 死亡”的最后(p224),这一段话大概可以解释这本书的主旨。
死亡不过是人类存在处境的一个成分,死亡觉察的思考只是阐明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一个方面。为了成为完全平衡的治疗方法,我们必须审视每一项终极关怀的治疗含义。死亡帮助我们了解焦虑,提供了一个心理动力的架构,它是解译的基础,也是一种能够激发观点大幅转变的边界经验。我接下来要谈的其他每一项终极关怀各自提供了完整心理治疗体系的不同环节:自由帮助我们理解承担责任,作出改变、决定和行动的承诺;孤独阐明了关系的角色;而无意义则将我们的注意力转向一种原则,即投身于生活之中。”
第一部 死亡
面对死亡,人们有两种防御模式:
自我的独特性,相信存在终极拯救者。
死亡是一种“边界处境”
虽然说死亡是一切焦虑的来源,然而意识到死亡未必是一件坏事。就像“向死而生”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死亡的觉察使人们脱离对于琐事的关心,为生命提供深入、强烈而完全不同的观点。
他人的死亡会促使人们对于存在的觉察,比如亲近之人的死亡,为许多人提供了更为本质的认识,即他们自己也会死亡。
比如,失去父母,配偶或者子女。
失去父母使我们碰触到自己的脆弱;如果父母都无法拯救自己,谁来拯救我们呢?父母离去之后,我们与坟墓之间就再也没有别人了。正相反,我们成了子女与死亡之间的屏障。
一些重大的事件,也能起到促使人们对于存在的察觉。
死亡与心理治疗
死亡是焦虑的基本来源
生命的满足 vs 死亡的焦虑
这两者之间的反比关系,是治疗的基本立足点。
死亡脱敏
1)因熟悉而减轻恐惧;
2)解剖和分析,找出恐惧的成分,理性分析——很多成人也存在对于死亡的非理性恐惧。
第二部 自由
自由 vs 责任
责任是改变、决定和行动的承诺。
个体有创造自身生活的自由,个体欲望、选择和行动的自由。
逃避责任的临床表现
强迫性、转换责任、否认责任、避免自主行为以及与决策有关的病理。
第三部 存在性孤独
孤独大概可分为人际孤独,心理孤独和存在性孤独。
孤独 vs 关系
第四部 无意义感
无意义感分为:
普遍意义(外在的,宗教的);
世俗的个人意义——缺乏普遍意义时的个人意义。
我们为什么活着?因为什么活着?该怎么活着?
生活的目的感不同于生命的意义。
以下是一些能够提供生活目的感的世俗活动:
利他,为理想奉献,创造性,享乐主义的解决方法,自我实现。
还有自我超越。
维克多·弗兰克尔:三种生命的意义,创造、体验和态度。
加缪:“没有什么能够媲美人类的尊严。”“蔑视可以征服任何命运”。(作为个人,只有有尊严地面对荒谬,才能够获得意义。世界本身的无意义要通过反抗来超越。)
维特根斯坦:“人生的问题解决之道,只让这个问题消失。”
工业时代的意义丧失?
1、农业时代,人们亲近自然;还有宗教等作为意义的支撑。
2、工业时代给予人们更多的“空闲”时间。而这“空闲”的时间的问题在于它把自由强加给我们。
无意义感与心理治疗
存在主义认为并没有预先存在的意义设计,也没有“既定”目的。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不是“既定”的,而是由自己构建的,那怎么会有“既定”的意义呢?
我们为什么需要意义?
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观
意义的意义是降低焦虑。意义的存在能够减轻人在面对缺乏规律和结构的人生和世界时所产生的焦虑。我们需要意义,还有另一个重要的理由:一旦一种意义感产生,价值观也会随之产生,反过来价值观能够强化人的意义感。
参与——缺乏意义的主要治疗答案
关于宇宙视角
宇宙视角是治疗师面对一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方面,它的逻辑无懈可击。自我察觉、挑出自身视角、从远处观看自己的能力时人类最有价值的特质之一。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此。但另一方面这个视角又让生命的活力枯竭。如果长期站在这个视角上,会使人灰心丧志,若是持续沉浸其中,则可能导致自杀。
治疗师能做什么/提供什么来抵消宇宙视角的消极影响呢?
理想思考:宇宙视角的逻辑/“无关紧要”下掩藏的“至关重要”/
肯特·巴赫,只有当人处于宇宙视角的时候,事物才会显得没有意义。
在其他时候,某件事情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本身重要,不需要意义来支持其重要性。
参与生活。
意义感是参与生活的副产品。
不管什么带来了无意义感,治疗的答案就是参与。
不同于死亡、自由和孤独的直接处理,面对无意义感时,有效的治疗师需要帮助病人将视线从这个问题上转移:接受参与(参与生活、参与关系)的解决之道,而不是沉浸在无意义感的问题之中。正如佛陀所教导的,追问生命的意义并无教益。人必须让自己沉浸在生活的洪流之中,让疑问随水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