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导演的新作《我不是潘金莲》即将于11月18日与国内观众朋友们见面,这部由范冰冰领衔主演,郭涛、张嘉译、大鹏等联合主演的电影改编自刘震云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被丈夫污蔑为“潘金莲”的女人李雪莲,在十多年的申诉中,坚持不懈为自己讨公道的故事。该影片入围多届国际电影节,并获得第41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第64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贝壳奖”。该影片亮点不断,将为观众带来不少惊喜。
惊喜一:范冰冰颠覆挑战农村妇女“李雪莲”
《我不是潘金莲》演员阵容强大,既有张嘉译、郭涛等“老戏骨”出演,也有演艺新人大鹏加盟。而更为吸引眼球的是范冰冰颠覆以往银屏形象,出演一位满口方言的农村妇女“李雪莲”。
农村妇女李雪莲在经历了一场荒唐的假离婚变成真离婚的家庭变故之后,由于前夫污蔑她是潘金莲的一句话,这位本来怯生生、娇滴滴的女子,为了洗刷自己的不白之冤,花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去打官司、告御状。范冰冰为塑造“李雪莲”这一形象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她不仅前往农村向真正的村民收集十几年前的旧衣裳作为服装道具、学习拗口的北方方言背诵大段台词,甚至应导演冯小刚的要求,在拍摄地婺源“闭关”三个月潜心拍戏。
有人说“范冰冰就是李雪莲”——范冰冰以往塑造的银屏形象大多以《王朝的女人:杨贵妃》中的“杨贵妃”这样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伟大女人或是《万物生长》中的“柳青”这种美艳、性感的都市女性为主,这些角色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着“潘金莲”的影子,而出演一个平凡的底层妇女,塑造“小人物”内心的“大世界”,正是范冰冰证明“我不是花瓶”的“控诉”之路。
惊喜二:“冯氏幽默”与批判现实主义的融合
一提起冯小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与葛优这对“黄金搭档”为观众贡献的无数贺岁喜剧片,《我不是潘金莲》中虽然仍然沿袭了冯小刚以往的幽默元素,却是一部让人笑中带泪的现实主义喜剧色彩的剧情片。冯小刚这样评价这部电影——“幽默有三种,一种是语言的幽默,一种是事情的幽默,一种是背后道理的幽默,《我不是潘金莲》属于第三种。”
影片中为了一句话打了二十年官司的“李雪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两部电影都讽刺性地批判了现实社会与官僚主义的辛辣话题,却又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秋菊打官司》是一部纪录片式的故事片,开创了肩扛摄像机的拍摄手法,跟随主角“秋菊”讲述了她因为自家男人被踢而上诉村长的故事;而《我不是潘金莲》是一部充满黑色幽默的剧情片,从大家背着“李雪莲”嘲笑她的告状之路,到大家当面嘲笑她,直到最后她和大家一起笑,体现了李雪莲内心的变化与辛酸历程,从人性关怀的角度来说,影片将目光更多的投射到了“自我”与“女权”之上。
看不懂的人会笑,看得懂的人会哭。你可以把《我不是潘金莲》当作是讲故事,也可以当作是讲道理,冯小刚给予了观众充分的选择权,既迎合了市场的需要,又表达了自己对于电影的追求。
惊喜三:“方圆之间”暗藏玄机成最大亮点
在《我不是潘金莲》首部公开的预告片中,画面从头到尾使用了圆形镜头,观众惊呼“打开方式有问题!”冯小刚则淡定解释道“是刻意为之。”正式影片中同样使用了圆形遮罩覆盖镜头的拍摄手法,于导演是一次别出心裁的新尝试,于观众更是一场颠覆传统视觉效果的新体验。冯小刚这样做并不是博人眼球,而是有自己的意图。
除了希望通过拍摄手法将《我不是潘金莲》与《秋菊打官司》彻底区分开以外,冯小刚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加拿大导演哈维尔·多兰的启发,多兰在电影《妈咪》中采用了方形的画面,而冯小刚认为圆形画幅“看起来更中国”。早在唐宋年间,圆形的院体小品画就常常出现在古人的团扇上。圆形画面起初遭到摄影师的反对,认为这种做法“太冒犯观众”,冯小刚更是直言不讳“冒犯观众让我兴奋,很多年来我都在服务观众,现在我很想冒犯观众。”影片并非全程使用圆形画面,在李雪莲状告到北京之后,画面又变为方形,冯小刚认为“北京是大城市、是权力机关集中的地方,和农村要有很大的视觉反差,权利和城市都是很硬的线条,用圆的就不舒服了。”方圆之间,彰显的是几千年历史中人情与法律的矛盾与冲突。
实际上,圆形的画面更具有“第三人称”的视觉感,观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能更清晰地看到故事背后的荒唐与辛酸,窥探式的视觉效果更能引发观众“以小见大”的联想。继侯孝贤《聂隐娘》中正方形的画面之后,《我不是潘金莲》又将为观众提供一场全新的视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