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讽刺
谁无恩怨?谁乏牢骚?悉以填词泄愤,是次一书者,非阐明词学之书,乃教人行险播恶之书也。
作家或者编剧在完成一部作品时,时常被人问及,“某某是以某某某为原型的吧?在这点上很相似呢。” 也就是说,人们对作品加上自己的解读,李渔的观点则是:
而好事之家,犹有不尽相谅者,每观一剧,必问所指何人。噫,如其尽有所指,则誓词之设,已经二十余年,上帝有赫,实式临之,胡不降之以罚?
在作品创作中,创作者应该保留的初心:
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戒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弥灾之具也。
凡作传奇者,先要涤去此种肺肠,务存忠厚之心,勿为残毒之事。以之报恩则可,以之抱怨则不可;以之劝善惩恶则可,以之欺善作恶则不可。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而后鬼神效灵,予以生花之笔,撰为倒峡之词,使人人赞美,百世流芳。
感悟:
因为每一位大众观看者就是剧本或者文学作品的评审者,同时也是被作品影响很深的人。当下新媒体时代,好的作品和差的作品总是在第一时间被观众所点评。同时也会看到很多因为观看某部电视剧或者电影而改变人生志向的故事。所以一部被大众所审核的作品,其撰写者自身的价值观,写作的态度以及笔触传递的力量,是其作品是否被接受的重要指标。也因为众口难调,各种质疑和解读都会使作品偏离愿意。所以为此,李渔特意提到“戒讽刺”,以赤子之心,创作,以虔诚之心,审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