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港:
天幕红尘比遥远的救世主更具有普适性,它在叙述的过程当中仿佛在描写生活中一幕幕发生过的故事。“见路不走”贯穿整本书,看起来神秘莫测。
见路不走的通俗表达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听起来很原则、很宽泛,就好比很多人在说实事求是的时候,实事求是根本不关他们的事,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
事实上能够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太难了。实事求是不单单表现为具体行为模仿后的自我建构,思维上的实事求更是一个庞大的认知系统。
见路不走传达的是不住一法,不拘泥于经验和教条,不唯标签和模式。不唯包含了学习和借鉴,而非排除经验和教条。发现和创造更加符合实际的方法,其本质是“更适应条件”,并基于此判断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经验是工具,不是目的,一味唯经验往往不知不觉目的化了,载体成为工具,容易事倍功半,甚至本末倒置。
比如成功者的经验是那个条件下的产物,不可能完全复制。再比如大家都是人,别人能做到的我也可以这种说辞。这便是把条件(大家都是人)片面化,将某个条件放大为事情发生的必然(主要)成因。
因此需要立足于自身条件,以自身条件作为可能判断,进而分析条件影响结果的各项指标和参数。踏踏实数过日子,有啥问题解决啥问题,做好当下条件可能的事,即从做中学。
当然,叶子农作为局外人,最终被定义为殉道者,在一定程度上,似乎有精英视角之嫌。倘若据此推论,可能会延伸出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但这并非这本书的要表达的东西,甚至是我个人化的思考,价值不大。达摩面壁,愚公移山,各下功夫,各摘果子。
牛粪茶壶:
我看了天幕红尘真实的感觉不如救世主,书中对实事求是大段论述,类似经验智慧方法论的东西,和理论研究关系不大。明显的感觉是,作者是作家,不是理论家,用它统筹书本,写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挣钱,把我前几年的想法写出来了,总体还是很好的。
书中乔治和叶子农打赌的桥段我有点迷糊,逻辑问题。相对真理,和变是真理的矛盾,叶子农问:“唯有变是不变的”还变不变?乔治的两个问题就不攻自破了。迷糊的是作者推论的那两行。
老九禅面的商业分析其实很简单,个人感觉每个读者都会有这样认知,从实际操作看,更感觉作者写的太理想化,现实比这复杂的多。分析商业的思路没问题,这种思路可以类比各种思维模式,逻辑推演,透过现象看本质。
根据我浅薄经验看,很多人不习惯这样分析问题,更喜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整体观,零散分析片段和枝干,就事论事,抓当下,好像实事求是了,其实一叶障目,看到的是表象片段,这样的成功偶然性大。
读这本,我更关心的问题是主角的思维方式,能谋大局的能力到底在哪儿?分析完感觉不太好,答案是大部分人都做不了---整体观大局观,行业政策知识和现实经验,多方配合,时机各环节无误…感觉是个赌局,能人的大赌局,一般人搞不来。
分析小事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借鉴,注意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前因后果的逻辑,全面掌握信息,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找到三种以上的可能方法论…这是习惯问题,并不高深,人人都可以并且应该掌握。
我感觉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如下:
一,破除认知壁障。包括思维方式,分析逻辑,大局观历史观,实事求是。
二,破除信息壁垒。信息是前提,根本,获得真知识,核心信息太难,信息搜集检索分析能力需要培养。
三,打破人际障碍。事情本质是人际关系,落脚点还是人,关键人物和帮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