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实习的逐步推进,每一周都为我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成长。第五周的实习生活,不仅在教学技能上让我有了实质性的提升,也让我在班级管理和心理辅导方面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这一周,我参与了批改学生手抄报、听课学习、作文指导以及主题班会等多个环节,每一项任务都让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本周初,我负责批改五年级学生的《竹节人》手抄报。手抄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延伸活动,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竹节人》这篇课文讲述了孩子们自制玩具、课间玩耍的故事,展现了童年的乐趣与纯真。在批改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的手抄报内容丰富多样,有的详细描绘了竹节人的制作过程,有的则通过插画和短文展现了游戏中的欢乐场景。在批改时,我着重检查内容的准确性,确保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没有偏差;同时,我也注重创意与表现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用独特的视角展现课文精髓;此外,我还指导学生注意版面设计,使文字与图片搭配得当,整体布局美观大方。通过这次批改,我深刻体会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作品也各具特色,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并欣赏这些差异,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周二我有幸听了方老师对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单元导读课。本单元以“小说”为主题,选取了《桥》、《穷人》、《金色的鱼钩》三篇经典文章。方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发现了这三篇小说的异同点,并巧妙地将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融入讲解之中。在课堂上,方老师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顾了之前学过的小说,随后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讲解《桥》时,她着重分析了老支书这一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在《穷人》中,则引导学生探讨环境描写如何烘托出主人公的善良与坚韧;而《金色的鱼钩》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老班长无私奉献的精神。通过对比,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小说三要素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从不同角度赏析文学作品。这次听课让我意识到,好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互动过程。方老师通过提问、讨论、总结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周四我则观摩了方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第四单元习题作文“微笑让生活更美好”的过程。方老师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层次入手,通过多重对比,引导学生思考微笑在不同场景下的意义与价值,从而突出文章立意。在课堂上,方老师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微笑瞬间,并讨论这些微笑给自己带来的正面影响。随后,她通过PPT展示了几个典型的例子,如家人的鼓励、老师的关怀、陌生人的帮助等,引导学生从这些具体事例中提炼出微笑的力量。在构思阶段,方老师鼓励学生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总述微笑的重要性,再分点论述不同场景下的微笑,最后总结微笑对生活的积极影响。通过这次观摩,我学到了作文指导中“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归具体”的教学策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教师,应该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将其融入教学之中,使课堂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周五的最后一节课,我独立承担了本班的主题班会——“摆脱拖延症,养成好习惯”。这堂课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拖延症的危害,并学会有效的方法来克服它,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在准备阶段,我搜集了大量关于拖延症的资料,设计了互动游戏、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活动形式。班会开始,我通过一个小测试让学生自我评估是否存在拖延行为,随后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拖延对学习、生活的负面影响。接着,我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克服拖延的方法,如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寻求帮助等。最后,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面对拖延情境时的应对策略,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这次班会课让我深刻体会到,心理辅导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情感的共鸣和行为的引导。通过参与式学习,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克服拖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有了改变现状的意愿和动力。
回顾这一周的实习经历,我收获颇丰。从批改手抄报到听课学习,再到作文指导和主题班会,每一项任务都让我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拥有爱心、耐心和智慧,用心去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声音,用爱去滋养他们的心灵。未来,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而不懈奋斗。